107-1 張同學
一、系別、姓名:外文系 張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捷克 馬薩里克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8/09/07-2019/02/19
三、交換期間:2018/09/07-2019/02/19
摘要:
Abstract:
1. 目的
在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年,想要在學生身分的尾聲為自己開拓眼界、增添一點不一樣的回憶,同時更嚮往能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在異國已非觀光客的身分深入當地生活。因此在大四上學期決定申請出國交換。原先的第一志願是德語系國家,希望能藉此精進自己的德語能力,最後誤打誤撞地落在三志願國家捷克,卻也讓我有了機會認識這個我一無所知的地方。
2. 過程
首先是飲食的部分。飲食方面我實在沒辦法對捷克食物有太多著墨。來自充滿美食的國家,再怎麼美味道地的歐洲食物,都能在台灣找到一模一樣甚至更精緻用心的料理。更不用說捷克這個完全不以美食聞名的國家。在捷克交換的日子裡,大多時間是自己在宿舍煮飯。捷克在歐洲算是物價低廉,物價跟台灣差不多,每個月5000~6000台幣就可以吃飽吃好。捷克有自己的dumpling,是馬鈴薯混和澱粉所製成的團子,有時裡面會包肉或是培根,但對我來說就是沒有嚼勁也食之無味的大型麵疙瘩。有時候dumpling也可以是主餐旁的幾塊麵包,因此我至今仍然不清楚捷克人對於dumpling的定義是甚麼。另外也有goulash,是一種牛肉番茄湯,不難喝,只是對台灣人來說味道很鹹。馬薩里克大學有非常多學生餐廳散步在城市各個學院和宿舍附近,學生餐廳的料理非常便宜,不好吃但也吃得下去,但大多時間還是喜歡在宿舍煮飯。交換生們常常聚在一起輪流煮來自不同國家的料理,因此在宿舍就可以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也是我最喜歡的用餐方式。在酒吧及餐廳,啤酒永遠是最便宜的飲料,甚至比水便宜,愛喝啤酒的人到捷克交換的話應該會天天爛醉。雖然捷克沒有自己道地的美食,但布爾諾有許多好吃的餐廳,由於捷克有大量越南移民,因此有一個大型越南市場及許多越南餐廳,是平價美味、絕對不會出差錯的好選擇。歐洲的印度料理普遍都非常好吃,回台灣後最想念的歐洲食物就是各地的印度料理。夏天的時候街上會有幾台冰淇淋車販售著有機素食冰淇淋(不含牛奶),清爽解膩十分好吃,每次出門經過都會跟朋友們各買上一支,邊享用冰淇淋邊漫步在市區。
衣著方面,根據當地人的說法,捷克今年不算太冷。在我九月初剛抵達之時甚至是需要開電扇的天氣。夏秋的衣服可以一直穿到十月中,到了十一月後氣溫開始穩定的變冷,十二月才下第一場雪。羽絨外套和圍巾手套毛帽是必要的,歐洲的winter sale也是購入羊毛大衣和保暖長靴的好時機。但歐洲室內都會開暖氣,因此我都以一般冬衣+保暖大外套的組合來穿衣服,外套下不必穿得很厚重,以免進室內後太熱。
居住方面,馬薩里克大學提供了很好的學生宿舍,我的宿舍Vinarska位於一個緩山坡上,房型為兩人房,房間內就有自己的廚房浴室跟廁所。宿舍登記及繳費方式簡單明瞭,網站系統也設計得很好,離市區大約20分鐘的距離,包含十分鐘的電車以及十分鐘步行上坡的時間。宿舍採飯店式管理,有接待櫃台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如打掃用具租借、收包裹、修繕登記,以及洗衣機預約。我們還以非常便宜的價格月租了微波爐。宿舍常常會有各式各樣的檢查跟維護,可以感覺得出來學校對於學生宿舍的重視。洗衣服是唯一比較麻煩的地方,整棟幾百人的宿舍只配給三台洗衣機,有兩台甚至常常壞掉,每次洗衣要台幣50元,洗衣室位於整棟建築的角落十分偏遠。除此之外Vinarska是我住過最棒的宿舍,交換生們都被安排在同一棟,因為能隨時隨地煮東西,大家也會時常邀請朋友在房間內聚會聊天,或是一起煮飯。
交通方面,我認為布爾諾的交通建設得十分完善。有四通八達且非常準時的路面電車和電動公車,相較於在成大必須高度依賴機車,在布爾諾的不需擁有任何交通工具幾乎就可以到達任何想去的地方,且已電為動力就不會因排放廢氣而造成空氣汙染。幾乎每個公車及電車站都設有電子看板顯示下一班車的抵達時間,車次也很頻繁,晚上則會有每小時一班的夜間公車,所以是24小時都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可以搭乘的。市區內也到處都是行人徒步區,整個城市的空氣污染也因此低很多。至於城市與城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通,歐洲有許多便宜的巴士可以搭乘,大一點的城市之間也都有廉價航空,有時甚至會比搭巴士還便宜。加上台灣申根旅遊免簽,歐盟免護照查驗,在國家間移動旅遊十分方便。
在學校方面,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幾乎每個學生都很認真,上課踴躍發言,每個禮拜都有必須完成的essay或必須準備的考試。即使一個學期比台灣少了整整六週,仍能感受到課程十分扎實不馬虎。亞洲學生普遍比較害羞,西方人上課時會不停的發言問問題。馬薩里克提供了領域非常廣的修課選擇,也分為常態課與密集課。除了每個禮拜固定上課之外,有些課要密集的上一個禮拜,有些則是一學期選三個星期六來上課,每次上五、六個小時。此外,每堂課的上下課時間完全沒有一致,看教授想安排在什麼時候就開在什麼時候。最低學分要求為15學分,但跟台灣不同的是這裡的學分代表的課業量其實很重。硬體方面,我所屬的文學院有非常舒適嶄新的圖書館可以讓學生找到各式各樣的資料或者自習準備考試。我總共修了五門課,其中我最喜歡的有兩門。首先是”跨文化溝通”,這門課的修課學生全部都是交換生,大家有同樣的目標跟感受因此也熟悉得較快,這門課讓我時時檢視自己身處異國所感受到的文化差異,讓我在跟世界各地的同學互動時能夠更加注意細節、感受更具體,這門課讓我對自身的交換生活以及所觸及的文化更有感,而非只是走馬看花。另一門則是全德文授課的”德語演說能力與技巧”。當初抱著即使沒辦法到德國交換也還是要在捷克精進德文的決心選下這門課,即使過程中充滿困難及壓力,學期結束後我仍然覺得收穫非常多。我的德文能力還不到能夠理解全德文授課的程度,更不用說要多次用德文發表報告。每次上課前都會緊張得頭痛又胃痛,有時下課後甚至會因為挫折感而心情低落。所幸老師和同學對我很包容且鼓勵,在教授堅持不讓我說英文的要求下,一個學期下來我發現自己的口語能力的確有顯著的進步,即使仍無法很流利,但已經對於用德文報告感到不那麼陌生和害怕。最佩服的是自己的勇氣,佩服自己在一個完全不懂其語言的國家選了一門以非當地語言授課的課。班上只有我一個交換生,也是唯一一個亞洲人,同學們的德文比英文好,當同學們聽不懂老師的德文指示時可以以捷克文互相詢問討論,而我即使能流利地用英文溝通卻無法得知整個班上的當下的情況。整個學期經過了多次的茫然與無助,但兩次大型報告都有很好的結果。這是我在馬薩里克大學印象最深刻也收穫最多的課。
最後則是玩樂方面,歐洲學校都會有專門為交換生策畫活動的ESN社團。學校也精心為交換生安排了許多認識當地的活動。開學週ESN帶著我們走訪布爾諾各個角落,學期間也時不時有近郊的出遊。每個禮拜都有country presentation,由不同國家準備自己的美食佳餚並製作投影片介紹自己的國家。每個禮拜也都有一些固定的活動如pub quiz、球類運動、各種主題的派對等等。宿舍的接待處更提供烤肉用具讓學生可以在宿舍的草地烤肉。身為外籍生可以感受到學校對於ESN社團的支持以及他們對於交換生的用心。而旅遊方面,交換生們幾乎是每兩周就會出國,一到假日有時間就會到處探索捷克,因此大家都有豐富的旅遊經驗,並且可以互相交換旅遊資訊分享驢由心得。
交換真的是人生中很難能可貴又美好的體驗。可以在有學校支持的情況下以較少的花費到異地長時間且深入的體驗生活。在過程中可以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跨越國界的深厚友誼,也著實大大開拓了自己的眼界,接觸到多元文化的同時讓自己成為一個心胸更開闊的人。對於捷克,我一開始沒有任何期待,抵達時甚至覺得一切都沒有台灣來的方便。但很快就發現布爾諾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活的地方。或許相較於布拉格,布爾諾並不美也比較不適合觀光,但正因如此,布爾諾較少有冷漠且對外國人不友善的店家、太過喧鬧的街道,物價也是位當地人而訂的合理價格,並非觀光價。在布爾諾生活會覺得自己活得像個捷克人,儘管想念台灣但仍享受在那裏的日子。而且每次離開捷克旅行,到最後總是疲倦的期待回到物美價廉,人民友善的捷克,我覺得捷克、布爾諾就是我在歐洲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