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 顏同學
一、系別、姓名: 機研所 顏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中國 上海交通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7~2018
摘要:
本次以碩士延畢生交換到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機動學院大學部當本科生,主要目的乃藉由此次交換的計畫赴正在快速發展中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進行了解,並和上海一線學校交大的大學生交流彼此不同的價值觀與想法。整體來說,這四個月的交換機會給了我很多了解中國自改革開放後這幾十年來,許多城鄉的發展概況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機會,以及和交大學生對於中國的崛起、廣大的就業市場機會和中台關係等議題的意見交換,讓我收穫不少大開眼界。
Abstract:
This outgoing exchange program allowed me to be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majoring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China with the identity of graduation-postponed master student for half a year in NCKU.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exchange program was to get to know China,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and fast-growing country in Asia, and exchange the different values and ideas with the outstanding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n the whole, this four-month exchange opportunity has given me a lot of chances to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any urban as well as rural areas and the customs of various places in China sinc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 up. In addition, the exchange of views with students of SJTU on topics such as the abrupt rise of China, the employment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have benefited me and broaden my perspective a lot.
1. 目的
自從碩一暑假完成三個禮拜的美國行之後,我發現outgoing給了我更寬廣的視野來看這個世界,而不僅僅像過去一樣將自己侷限在台灣而已,走出舒適圈才能跳脫固有的框架,接受嶄新的未來一直是我一貫的想法。回國沒多久我便開始著手於申請學校交換生的計畫,原因無他,就只是想趁著年輕的時候多去看看這個世界,讓自己的心胸能在進入工作階段前充分的打開,接受一切的思想衝擊與挑戰。
2. 過程與心得
<交換第一天>
自己一個人旅行是我過去沒有過但十分新鮮的一個嘗試,去年九月八日,抱著既期待又有點忐忑不安的心情獨自一人搭上了春秋航空,前往我交換的地點中國上海的浦東機場,而在這之前其實交大在交換生的wechat群組說,當天會有專車到機場來接送我們交換生,而詳細集合地點卻說當天才會告訴我們。不過我一到機場才發現這裡的Wi-Fi不像台灣機場可以直接連線,而是要綁定中國手機號碼才行,於是我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在人來人往的大機場中找到接駁,最後只能拖者行李搭兩小時的地鐵(台灣叫捷運)到位於市中心外的交大閔行校區入住,完成我在上海辛苦的第一天。
由於有這樣的悲慘經驗,因此很建議事前一定要和校方確認詳細的接機地點,另外機場雖然有很多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業務員不斷跟我推銷網路套餐,但基於我過往被推銷的經驗,以及朋友再三的囑咐,我實在無法相信我不會一到機場就當冤大頭花錢買貴,好在上海地鐵覆蓋範圍非常的廣,幾乎所有著名的景點都能透過一張上海交通卡(適用地鐵和公交)就能走透透。
<校園生活篇>
作為一個碩士論文已經寫完,卻來交大當本科新生的老人,對於這個有河流、高速公路貫穿和校內公車的超大校園,還是覺得非常青春,很期待未來四個月的故事。
一入住新生宿舍,當然非常期待寢室的環境如何,但這點卻讓我有些失望,先不說剛搬進來連續好幾天都有蟑螂出沒的問題,四人一間的寢室淋浴間竟然只有冷水(當時九月正進入冬天),而蹲式的廁所更是沒有抽風設備,穢氣只能藉由小氣窗排到走廊去…,但更狂的是,公共澡堂的每個淋浴間是只有隔板但沒有門的,坦誠相見到後來已經是一種習慣,為此我還含淚在寢室的淋浴間洗冷水澡一個半月。實在很難想像,坐擁那麼多金費的中國一線學校上海交大的學生宿舍設備如此不堪,也許只能自嘲,金費應該都花在學術研究上了吧。
因為位處上海邊疆,基本上沒有到市區去的話,三餐不是在校內的食堂,就是叫外賣來解決。校內食堂因為有學校補助,普遍花費都比上海市區的高物價(但比台北便宜)還要低,但口味就相當普通,推薦給只求果腹的人;而外賣這項服務在中國相當盛行,只要點幾樣東西,往往就有折扣和免外送費的優惠給我們,但還是建議酷寒的冬天和暴雨天,別一直叫外賣,畢竟外送員薪資很低又得忍受惡劣的天氣,對他們多一點關懷吧。
再來談談修課方面,其實來交換的人,對於修課的目的也不盡相同,有人志在拚畢業學分,一學期就身兼快20學分,有人則並不把修課當目的,因此排課就會集中在某幾日,讓自己能周休好幾日。而我則是不把專業課當一回事(沒學分需求),選擇旁聽了三門跟社會科學相關的通識課,藉此來跟交大的學生有分組討論特殊議題的機會。在台灣,中國學生很專注在課業上一直是我們既定的印象,確實交大的學生天資聰穎,不管是在專業課裡還是通識課裡都很願意跟老師做互動,甚至在一場諾貝爾學者的演講後能用流利的英文與講者對話,這都足以表現他們在眾人面前表達自我的勇氣,很值得學習。
來到中國當然得修一些能和當地學生交流想法的課程,很意外的,交大的學生在一門社會科學的通識課上也很勇於對時政和大環境做評論,雖然在課堂上老師和我們提到得遵守所謂「社會主義言論」範圍之內的討論限制,不過私底下他們也很願意和我分享中國式民主的種種現況,最後我們也完成台港澳與中國大陸大學生政治參與方面的相關研究,完成一個交換來交大想完成的小任務。
除了在課堂上能與中國的學生交流之外,其實學校也將我們交換生都安排入住在附近,因此我們寢室的三位台生也有機會跟附近寢室的香港學生、中國交換到台灣又交換回來的中生交朋友。說實在的,交換生面對這樣的心環境,本來就人生地不熟沒什麼朋友,而這些同路人當然也很快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夥伴,不管閒話家常、吃飯、運動、討論旅遊行程、一起出去玩等等,交換生的生活幾乎離不開他們。
<旅行篇>
說交換的目的都是來做學術交流和認真修課而不是來玩的,那應該沒人會相信。中國幅員之大,光世界遺產就高達51處,僅次於文化聖地義大利的52處,身為準畢業生的我當然不會放過這麼棒的機會。不過說實在,我並不是個很常旅遊的人,更沒有獨自一人去旅行的經驗,但這四個月大大小小的的中國之旅,確實讓我壯了不少膽,也了解了中國發展的現況為何。
首先是上海,作為一個曾經被群雄租借佔據的十里洋場,黃浦江以西的廣大區域都留有非常多的歷史古蹟和歐洲風情的街道,非常得我心,上海許多的步行街我都親自走過,恍若有種來到歐洲的感覺,那是在台灣體會不到的新奇感。常常有人拿高速發展的上海和台北來做比較,但我覺得每個城市都各自有他的特色,上海在國架化的進展、硬體的進步和文化的保存上做了相當程度的努力,但仍然難掩他貧富差距甚重的客觀事實,在許多高樓大廈附近的街弄中,都看的到殘破不堪的老房屋和辛苦討生活的人民,而在超高房價的現實中,服務員很低的工資讓我非常懷疑他們都住在什麼樣的環境才能負擔的起房租。另外不只是上海,我旅行到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深深感覺到中國在快速的建設當中,人民素質並沒有趕上的現況。抽菸、吐痰、插隊是我這四個月來”每天”都會遇見的生活常態,情況之嚴重令我這個從台灣來的90後相當的驚訝,但這樣的情況絕對跟教育脫離不了關係,想數十年前台灣也有類似的狀況,只能說中國的全民教育必須再加快腳步,才能成為受外國人愛戴的現代化國家。而台北作為台灣最繁華的已開發城市,其實市容已鮮少受到像中國那樣,到處的施工問題所影響,況且市民的素養相對高上許多,剛從上海回台北的那一天,我真的會為我們的市民水準而感動不已。
小橋流水是江南的最大特色,無錫、蘇州、杭州、和上海的七寶都能感受的到。杭州的西湖之美更讓我在同一次旅行中拜訪兩次,可見他的魅力之處,確實能和台灣最美的日月潭相提並論。而杭幫菜是江南菜色得總稱,也非常符合南方人的口味,外婆家、綠茶、新白鷺和南京大排檔都令人難以忘懷。再來我想提的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南京擁有超過千年的歷史文化資產,更是我中華民國在中國的舊都,中山陵、明孝陵、明城牆等都是必去的景點。但我想時人對南京最大的印象應該還是發生在1937年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事件吧!那次的南京三日行既是我第一次一個人獨自得旅行,也剛好事逢南京大屠殺80周年(12月13日)的公祭日,這個觸動中日敏感神經的事件一直是兩國官方與民間無法交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總認為歷史的錯誤或許可以被原諒,但歷史的教訓絕不能被遺忘,一旦遺忘了,歷史就可能重演。近期中國的崛起縱然說是和平崛起,但周遭的各國仍然對此保持高度警覺的態度,我也觀察到中國國內受政府帶動的民族主義有高漲的趨勢,這主要當然是來自於經濟上的表現讓中國人終於有機會自1840年鴉片戰爭沒落一百多年以來,能夠揚眉吐氣的重新回到世界舞台有重大的關係。但我們也不能遺忘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於狂熱的民族主義被煽動所造成的,歷史不遠,當引以為。
總體來說,這四個月的交換生活給了我了解這個對台灣未來影響甚鉅的 國家-中國的機會,認識了不少這邊的朋友、也看到了不少的機會與挑戰,誠心推薦給欲交換到中國的朋友,走出台灣去看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摘要:
本次以碩士延畢生交換到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機動學院大學部當本科生,主要目的乃藉由此次交換的計畫赴正在快速發展中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進行了解,並和上海一線學校交大的大學生交流彼此不同的價值觀與想法。整體來說,這四個月的交換機會給了我很多了解中國自改革開放後這幾十年來,許多城鄉的發展概況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機會,以及和交大學生對於中國的崛起、廣大的就業市場機會和中台關係等議題的意見交換,讓我收穫不少大開眼界。
Abstract:
This outgoing exchange program allowed me to be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majoring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China with the identity of graduation-postponed master student for half a year in NCKU.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exchange program was to get to know China,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and fast-growing country in Asia, and exchange the different values and ideas with the outstanding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n the whole, this four-month exchange opportunity has given me a lot of chances to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many urban as well as rural areas and the customs of various places in China sinc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 up. In addition, the exchange of views with students of SJTU on topics such as the abrupt rise of China, the employment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have benefited me and broaden my perspective a lot.
1. 目的
自從碩一暑假完成三個禮拜的美國行之後,我發現outgoing給了我更寬廣的視野來看這個世界,而不僅僅像過去一樣將自己侷限在台灣而已,走出舒適圈才能跳脫固有的框架,接受嶄新的未來一直是我一貫的想法。回國沒多久我便開始著手於申請學校交換生的計畫,原因無他,就只是想趁著年輕的時候多去看看這個世界,讓自己的心胸能在進入工作階段前充分的打開,接受一切的思想衝擊與挑戰。
2. 過程與心得
<交換第一天>
自己一個人旅行是我過去沒有過但十分新鮮的一個嘗試,去年九月八日,抱著既期待又有點忐忑不安的心情獨自一人搭上了春秋航空,前往我交換的地點中國上海的浦東機場,而在這之前其實交大在交換生的wechat群組說,當天會有專車到機場來接送我們交換生,而詳細集合地點卻說當天才會告訴我們。不過我一到機場才發現這裡的Wi-Fi不像台灣機場可以直接連線,而是要綁定中國手機號碼才行,於是我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在人來人往的大機場中找到接駁,最後只能拖者行李搭兩小時的地鐵(台灣叫捷運)到位於市中心外的交大閔行校區入住,完成我在上海辛苦的第一天。
由於有這樣的悲慘經驗,因此很建議事前一定要和校方確認詳細的接機地點,另外機場雖然有很多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業務員不斷跟我推銷網路套餐,但基於我過往被推銷的經驗,以及朋友再三的囑咐,我實在無法相信我不會一到機場就當冤大頭花錢買貴,好在上海地鐵覆蓋範圍非常的廣,幾乎所有著名的景點都能透過一張上海交通卡(適用地鐵和公交)就能走透透。
<校園生活篇>
作為一個碩士論文已經寫完,卻來交大當本科新生的老人,對於這個有河流、高速公路貫穿和校內公車的超大校園,還是覺得非常青春,很期待未來四個月的故事。
一入住新生宿舍,當然非常期待寢室的環境如何,但這點卻讓我有些失望,先不說剛搬進來連續好幾天都有蟑螂出沒的問題,四人一間的寢室淋浴間竟然只有冷水(當時九月正進入冬天),而蹲式的廁所更是沒有抽風設備,穢氣只能藉由小氣窗排到走廊去…,但更狂的是,公共澡堂的每個淋浴間是只有隔板但沒有門的,坦誠相見到後來已經是一種習慣,為此我還含淚在寢室的淋浴間洗冷水澡一個半月。實在很難想像,坐擁那麼多金費的中國一線學校上海交大的學生宿舍設備如此不堪,也許只能自嘲,金費應該都花在學術研究上了吧。
因為位處上海邊疆,基本上沒有到市區去的話,三餐不是在校內的食堂,就是叫外賣來解決。校內食堂因為有學校補助,普遍花費都比上海市區的高物價(但比台北便宜)還要低,但口味就相當普通,推薦給只求果腹的人;而外賣這項服務在中國相當盛行,只要點幾樣東西,往往就有折扣和免外送費的優惠給我們,但還是建議酷寒的冬天和暴雨天,別一直叫外賣,畢竟外送員薪資很低又得忍受惡劣的天氣,對他們多一點關懷吧。
再來談談修課方面,其實來交換的人,對於修課的目的也不盡相同,有人志在拚畢業學分,一學期就身兼快20學分,有人則並不把修課當目的,因此排課就會集中在某幾日,讓自己能周休好幾日。而我則是不把專業課當一回事(沒學分需求),選擇旁聽了三門跟社會科學相關的通識課,藉此來跟交大的學生有分組討論特殊議題的機會。在台灣,中國學生很專注在課業上一直是我們既定的印象,確實交大的學生天資聰穎,不管是在專業課裡還是通識課裡都很願意跟老師做互動,甚至在一場諾貝爾學者的演講後能用流利的英文與講者對話,這都足以表現他們在眾人面前表達自我的勇氣,很值得學習。
來到中國當然得修一些能和當地學生交流想法的課程,很意外的,交大的學生在一門社會科學的通識課上也很勇於對時政和大環境做評論,雖然在課堂上老師和我們提到得遵守所謂「社會主義言論」範圍之內的討論限制,不過私底下他們也很願意和我分享中國式民主的種種現況,最後我們也完成台港澳與中國大陸大學生政治參與方面的相關研究,完成一個交換來交大想完成的小任務。
除了在課堂上能與中國的學生交流之外,其實學校也將我們交換生都安排入住在附近,因此我們寢室的三位台生也有機會跟附近寢室的香港學生、中國交換到台灣又交換回來的中生交朋友。說實在的,交換生面對這樣的心環境,本來就人生地不熟沒什麼朋友,而這些同路人當然也很快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夥伴,不管閒話家常、吃飯、運動、討論旅遊行程、一起出去玩等等,交換生的生活幾乎離不開他們。
<旅行篇>
說交換的目的都是來做學術交流和認真修課而不是來玩的,那應該沒人會相信。中國幅員之大,光世界遺產就高達51處,僅次於文化聖地義大利的52處,身為準畢業生的我當然不會放過這麼棒的機會。不過說實在,我並不是個很常旅遊的人,更沒有獨自一人去旅行的經驗,但這四個月大大小小的的中國之旅,確實讓我壯了不少膽,也了解了中國發展的現況為何。
首先是上海,作為一個曾經被群雄租借佔據的十里洋場,黃浦江以西的廣大區域都留有非常多的歷史古蹟和歐洲風情的街道,非常得我心,上海許多的步行街我都親自走過,恍若有種來到歐洲的感覺,那是在台灣體會不到的新奇感。常常有人拿高速發展的上海和台北來做比較,但我覺得每個城市都各自有他的特色,上海在國架化的進展、硬體的進步和文化的保存上做了相當程度的努力,但仍然難掩他貧富差距甚重的客觀事實,在許多高樓大廈附近的街弄中,都看的到殘破不堪的老房屋和辛苦討生活的人民,而在超高房價的現實中,服務員很低的工資讓我非常懷疑他們都住在什麼樣的環境才能負擔的起房租。另外不只是上海,我旅行到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深深感覺到中國在快速的建設當中,人民素質並沒有趕上的現況。抽菸、吐痰、插隊是我這四個月來”每天”都會遇見的生活常態,情況之嚴重令我這個從台灣來的90後相當的驚訝,但這樣的情況絕對跟教育脫離不了關係,想數十年前台灣也有類似的狀況,只能說中國的全民教育必須再加快腳步,才能成為受外國人愛戴的現代化國家。而台北作為台灣最繁華的已開發城市,其實市容已鮮少受到像中國那樣,到處的施工問題所影響,況且市民的素養相對高上許多,剛從上海回台北的那一天,我真的會為我們的市民水準而感動不已。
小橋流水是江南的最大特色,無錫、蘇州、杭州、和上海的七寶都能感受的到。杭州的西湖之美更讓我在同一次旅行中拜訪兩次,可見他的魅力之處,確實能和台灣最美的日月潭相提並論。而杭幫菜是江南菜色得總稱,也非常符合南方人的口味,外婆家、綠茶、新白鷺和南京大排檔都令人難以忘懷。再來我想提的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南京擁有超過千年的歷史文化資產,更是我中華民國在中國的舊都,中山陵、明孝陵、明城牆等都是必去的景點。但我想時人對南京最大的印象應該還是發生在1937年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事件吧!那次的南京三日行既是我第一次一個人獨自得旅行,也剛好事逢南京大屠殺80周年(12月13日)的公祭日,這個觸動中日敏感神經的事件一直是兩國官方與民間無法交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總認為歷史的錯誤或許可以被原諒,但歷史的教訓絕不能被遺忘,一旦遺忘了,歷史就可能重演。近期中國的崛起縱然說是和平崛起,但周遭的各國仍然對此保持高度警覺的態度,我也觀察到中國國內受政府帶動的民族主義有高漲的趨勢,這主要當然是來自於經濟上的表現讓中國人終於有機會自1840年鴉片戰爭沒落一百多年以來,能夠揚眉吐氣的重新回到世界舞台有重大的關係。但我們也不能遺忘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於狂熱的民族主義被煽動所造成的,歷史不遠,當引以為。
總體來說,這四個月的交換生活給了我了解這個對台灣未來影響甚鉅的 國家-中國的機會,認識了不少這邊的朋友、也看到了不少的機會與挑戰,誠心推薦給欲交換到中國的朋友,走出台灣去看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