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 周同學
一、系別、姓名: 能源學程 周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瑞典 皇家理工學院
三、交換期間:2017~2018
摘要:
摘要:
我目前是國立成功大學能源學程大四的學生,我在大三的時候決定給自己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到國外的學校交換一年,去感受一下外國學校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專業訓練,除了知識的獲得也對於自己的大學生活進行反思,一年過去以後我受益良多。除了在教學方面不同以外,瑞典的生活方式和台灣的生活方式也極為不同,在經歷過了這十個月以後,我學會了用包容的心態看待許多事,學習不戴上偏見的眼睛去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也對自己的原生環境做比較,用另外一種角度看待事情,發現了更多事情的可能性。
Abstract:
I am currently a senior student from International Bachelor Degree Program on Energy i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Last year, I applied for the exchange program, deciding to being an exchange student to KTH in Sweden. This is not only a chance to experience new culture but also a chance to compare two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training. It is totally different between life style in Taiwan and in Sweden, which makes me rethink more about culture shock and my old life style. After this ten months, I have learned to be more inclusive and discovered more possibility.
What’s more, I have learned a new language in a totally different way, which also make me think about the difference language-learning method under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 Compar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here in Sweden people tend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like a little child, integrating a new environment and imitating a native speaker’s habit on using this language, instead of learning all the grammatical rules and persuading the exact vocabulary.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KTH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NCKU. In NCKU, we mainly focus on educate a student to become a researcher, on the other hand, KTH aims to educate students to become an engineer. In KTH, we have many assignments in a course, for example, students in KTH only have a final exam but they might have 5 or 6 lab assignments. In the contrast, Students in NCKU may have only one assignment in a semester with many quiz and exams. Therefore, in my opinion, students in KTH may have more ability on practical engineering skill with less academic knowledge and students in NCKU have more academic knowledge and mathematic skill with les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anks to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nd KTH, I have learned a lot and experienced a lot in this year in Sweden. I have gained more than what I have expected. If I have a chance to choose again, I would choose to exchange again.
1. 目的
當初申請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初衷很簡單,那便是想要到世界上綠能技術最好的國家之一學習,湊巧學校和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有簽約,也很榮幸可以被該校的sustainable energy系錄取,為期一年的異地生活就在眼前。
除了自身專業的提升以外,我也期許自己能在為期一年的交換生生涯上去感受一下文化衝擊,畢竟從小到大學都住在台灣,早已熟悉台灣的一切,到了瑞典生活以後便可以感受到兩邊文化上的差異以及優缺點,並且學習如何尊重各地文化以及和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
除了課業以及文化以外,我到了瑞典也稍稍了解了一下當地的就業情況以及語言問題,除了定期參與校內以及校外的就業博覽會以外,我也報名了瑞典文的課程,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並且強迫自己運用在瑞典本土的優勢,和當地人交流並且勇敢開口說瑞典文,用一種別於兒時學習英文的方法學習一項新的語言,讓我對語言教育有更深一層的感悟。
感謝學校給予我這項交換的經驗,不論是學術上抑或是文化上,讓我在大四這一年學習到有別於在成大學習到的各項知識,使自己茁壯並且勇敢地擁抱未來各項未知的挑戰。
2. 過程
在交換的前一年九月學校便會推出交換的公告,在開學的時候若有興趣的同學就要關注學校的國際組的所貼出的公告,並且著手開始寫交換的備審資料,在資料的準備上,我著重在我大三這一年的課程規劃(因為預計是大四這一年初去交換,回來以後學分的計算以及轉換需要先做作業,否則的話會面臨無法畢業的困境)以及大四預計要到瑞典學習的計畫。由於本身是學能源的,而能源這個領域包含了許多傳統領域,如機械、電機、經濟以及政治,因此我計劃在台灣先把傳統的基礎課程修完,到了瑞典以後再選擇一項領域專攻,課程的安排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
大約到了十一月時學校的初選結果就會出來,但是此時的結果並不表示就一定可以去交換,這時候我們必須要開始關注要交換的學校那邊的訊息,每所學校的交換生計畫是不一樣的。而在瑞典的皇家理工學院則是在隔年二月份的時候會要求學生填寫交換學生申請表,並在四月中的時候跟通知學生是否可以到瑞典交換。
到了五月份申請結果下來時是最麻煩的一個月,我必須開始著手申請簽證、機票以及住宿的問題,該校對交換生的住宿是保障的,因此這方面並不需要擔心,唯一需要記得的是去填寫宿舍申請表。而機票的部分則是請一位熟悉訂票流程的親戚協助辦理。此外,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在暑期也會有瑞典文班,這時候也要記得填寫宿舍時要涵蓋到暑期瑞典文班,等宿舍結果出來時要記得在一個禮拜以內繳交第一個月的宿舍費,否則的話學校會視同學生放棄住宿舍的機會。而簽證方面則是到瑞典移民局的網站上申請學生簽證,需要財力證明、保險證明,學生在等瑞典申請結果以及宿舍時可以先去銀行以及保險公司處理這些問題,因為學校給letter of acceptance的時間是五月中,若等到拿到letter後再開始辦理的話,可能簽證會來不及,六月和七月是瑞典人休假的日子,人手會比較少因此辦理簽證的速度會比較慢。
等到拿到簽證的decision letter後,便可以開始整理行李了!我當初有申請暑期的瑞典文班級所以我八月一日就到瑞典了,學校會在特定的日期到機場接學生到學校,並且處理入宿辦理,學校會給學生枕頭以及被子,因此我們只要帶枕頭套、被套以及床單即可(當然也可以到當地的ikea買,順便參觀全世界最大的ikea)。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麼大問題。 另外就是到銀行開戶的問題,瑞典當地對於短期開戶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若待小於一年的話是拿不到當地的人口號,只能申請debit card,各項網路功能都沒有,只能刷卡以及領錢,因此有些人會拿台灣的信用卡並且開通國際刷卡提款功能,跳掉到瑞典當地開戶頭的步驟。若決定要開戶頭的話,記得要帶護照、學校宿舍合同到銀行辦理,通常過了兩週就會拿到金融卡了。
瑞典的學制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在瑞典一學年也是兩個學期,但每個學期有兩個period,每個period上的課都不同,課程上也緊湊許多,我在第一學期的period上只修了一門課,到了第二個period修了三門課,之後發現一次修三門課真的會忙不過來,可見他們課程的緊湊性有多強。交換生可以選不同學院的課,但同時也必須選自己學院百分之五十的課,因此我有機會學習許多不同學院看待能源的方式。
在修課的時候,我發現瑞典的能源教育以及台灣的能源教育的兩大不同點,也影響了我下一個學期修課的方向。瑞典的能源教育重於經濟以及政治的決策,而在台灣則是傾向於工程導向為主;另一方面,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偏向於培養工程人才,以實用為主,而台灣則偏向培養研究人才,以理論為主,在這兩項差異下,我發現瑞典的能源教育會傾向於給學生看大量的論文並討論現階段各國的能源政策以及能源分佈,並且藉由這些數據去討論如何做好的決策,而台灣的方面則是教導大家更多的能源實用面。若要在皇家理工學院學到能源工程方面,則需要去其他的學院學習,比如說到電資學院學習電網,到化工所學太陽能科技以及到建築系所去學習建築節能的知識。而我本身對於能源資料分析很有興趣,因此到了交換的下半年幾乎都到電資學院修資訊為主的課程。
如上一段提到,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教育是以實用導向為主,因此大多數的課程上純粹聽課的時間並不會很多,更多的是實作部分,每堂課的project都很多,而且也很扎實,常常需要分組去做每項project,並且在project中去印證教授上課講識,並且學習到在業界運用的知識。因此在修課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做project的時候學習,而考試的部分則只佔一小部分。
至於在語言學習上,學校則提供了一系列課程,若從暑假開始上的話,一年後可以上完B1的等級,然而因為開學以後瑞典文課和其他的課撞到了,因此我停掉了在學校上的瑞典文課,等到第二學期才到外面的語文補習班folkuniversitetet上課,folkuniversitetet是一家私人的機構,他有提供瑞典文以及其他語言的教學,也有繪畫攝影等等藝術的教學,由於我只在瑞典十個月,因此沒有人口號(類似於台灣的身份證號碼),因此無法到政府開的免費語言課SFI去學習,只能花錢到folkuniversitetet去上課,雖然學費蠻貴的,但效果非常的不錯,且聽其他去過SFI上過學的同學說在folkuniversitetet上課的效果遠大於在SFI上課,因此我認為雖然學費較貴,但是是一項不錯的投資。
學校在5月底就會結束課程了,然而因為我在folkuniversitetet的課程到六月中才結束,因此我延到六月中才回到台灣,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個月交換,但我認為我收穫滿滿,不僅體驗到了當地生活,更交到許多好朋友,也收穫了一項語言,受益良多。
3. 心得
該校的教育方針以及教育體制和成大有很大的不同,在綠能方面,皇家理工學院更著重在於全方面的發展,不論是在能源政策分析,或是在建築節能上面都有所著墨,除此之外,由於是交換學生,我也有機會修到一些和綠能比較不相關的科目。此外,因為沒有像在台灣的學分壓力,所以我學習的很開心,也參與了很多不同的活動。
在生活方面而言,我從一個不會做飯的女生,蛻變成一個會定時看超市的打折資訊去想晚餐菜色的務實女性;從一個不懂的銀行規則的女孩,到一個信用卡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冷靜處理的女性。此外,我覺得在瑞典我學到最多的是對於生活的態度,以前在台灣的時候,因為要升學,所以除了吃飯睡覺以及對於升學有利的事情以外,其他時間通通都拿來念書,雖然得到不錯的成績,但是也失去了許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到了瑞典以後,我學會放慢腳步,好好的規劃自己的時間,除了讀書以外,我也能悠閒的坐在草地上野餐,看幾本書,放鬆心情。還記得某一個週五的晚上,一位瑞典朋友傳訊息跟我說他在派對上,而我埋首於課業當中,他聽到了以後很慎重的跟我說:『妳一定要懂得休息,因為一個書蟲和一個不會規劃自己時間的人只有一步之隔』,這句話打醒了我,究竟我是真的有這麼多事情在做,還是在窮忙呢?抑或是我只是對我自己的自信心不足所以需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同樣的事情呢?自此之後,我漸漸地學會掌握以及規劃自己的生活,現在連以前壓力大時睡不好、內分泌失調導致臉上痘痘狂升的症狀都消失了,心裡的負擔也少了一半,這是我在交換之前所意想不到的。
在學術方面,我也是有所成長的。由於在過程部分講到過,兩校的教學風格以及課程排序上不同,所以我學習的課程也有所調整。在瑞典,不會有一門課特別教你某種程式語言,但是在某門課的project中會用到,此時就是開始了自學的能力。我在應用數學系的資料分析當中無形中學會了R,在資工系的資料庫課程中學會了SQL以及Xquery,雖然後來因為身體出問題中間回到台灣看病沒有考到資料分析的期末考以及之後因為個人規劃(研究所面試)沒考到資料庫課的期末考而沒有過,但無形之間我學會了更多程式語言,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
除此之外,當地的語言學習也讓我為之驚豔。在瑞典,就算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太,英文也說得非常流利。除了外語教育成功之外,當然也因為瑞典語和英文都是日耳曼語系的關係(所以台灣學生不要氣餒!人家英文跟瑞典文的相似性比德文和英文的相似性高上許多,所以瑞典人學英文很快的,也不要相信網路一些文章上說瑞典電影院都沒有字幕所以他們的英文聽力很好,瑞典電影院是有瑞典文字幕的!!!),不過在瑞典,通常高中生除了英文以外,也會選修一門第二外語,因此大多數的瑞典人都會不只兩種語言。最讓我驚訝的是,瑞典人學習語言的方式,瑞典人的外語課程上,完全都是用外語上課的,且上課規定不能用英文解說,就算是第一堂課在完全聽不懂外語的情況下,老師也是用外語去解釋規則以及文法的,所以相對起來瑞典人學外語更像小孩子在學說話,藉由老師的肢體語言去了解老師所表達的,並且在無形之中了解一項語言的用語習慣,並且模仿老師的用詞,因此瑞典人的口語能力都非常的好!這跟台灣完全相反,台灣教學方式傾向於先用中文給學生所有規則,之後再運用這些規則,因此台灣學生的聽和讀都特別好,但說的方面明顯比瑞典人差上一截,非常的可惜,而且在台灣因為有升學的壓力,因此很怕犯錯,久而久之就不敢用新的語言表達自己,而在瑞典,就算講錯了也沒關係,同學不會看不起你,反而會看不起因為怕犯錯所以寧可不講的壞習慣,而且久而久之同學也會漸漸厭倦陪你練習口語的。
在讀書以外,我也到歐洲的許多城市旅行。在荷蘭,我看到了夜巡者的真跡,在盧森堡,我學會了爬山的技巧,在比利時,我第一次嘗試使用Airbnb,在捷克,我終於看到了我最愛的音樂家的手稿,在波蘭,我第一次感受到歷史的沈重。雖然我一共只去出去玩了兩次,但是這兩次的旅行經驗都讓我印象深刻。
此外我也在交換過程中,更加了解歐洲的文化以及經驗,也透過和當地人的對談中,了解到目前歐洲面臨的問題。比如說瑞典其實是在德國後收容最多難民的國家,但由於收了太多難民,對於當地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所以目前瑞典右派的政黨支持率慢慢上升當中,許多人都會擔心年底的大選會讓瑞典走向右派,減少難民的收容以及大砍社會福利預算,也會擔心民族主義者以及極右派的崛起讓瑞典既有的價值受到動搖。此外在種族融合上也不如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麼成功,許多新移民也會有受到種族歧視或是工作上的不公平待遇的控訴出現,而因為瑞典當局過多的難民保護政策讓原生瑞典人也有所不滿,兩邊的種族矛盾是在國際的媒體上很少提及的。
我很感謝學校提供給我到瑞典交換的機會,讓我除了在學術上有所精進以外,更收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看了許多歐洲美麗的風景,讓我的收穫良多。
4. 建議事項
項次
|
建 議 事 項 內 容
|
1
|
吃的部分:建議交換學生自己煮飯,這樣會省很多錢,畢竟瑞典的物價較高,自己煮飯會省很多。而國人習慣的一些調味料其實在瑞典的大中華超市也都買得到,因此不建議帶。
|
2
|
衣的部分:瑞典的冬天很冷,有時候台灣的衣服是不夠的,因此我建議交換生到當地再買大衣以及冬天用的靴子,這樣既可以先觀察當地人的保暖方法,也可以買到適合當地天氣的衣服。若有價錢上的考量的話,也建議交換生可以到當地的二手市集購買,檔地的二手市集很多,品質也都還不錯,是買便宜衣服的好去處。
|
3
|
行的部分:建議買斯德哥爾摩的公交卡月票,月票包含了地鐵、公車以及部分船票,基本上有了這張卡在斯德哥爾摩就通行無阻了。
|
4
|
住的部分:不用擔心住不到好的地方,但有時候學校會安排交換學生住離校區較遠的宿舍,若是在南斯德哥爾摩的話則要注意一下當地治安問題,避免在太晚的時候自己走在路上。
|
5
|
日照的部分:瑞典冬天日照很短,因此盡量安排自己再有太陽的時候多出去走走,否則身心靈都會受到影響,而夏日日照也很長,建議大家可以帶一個眼罩睡覺,否則會被太陽給吵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