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 張同學
一、系別、姓名:土木所 張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德國 慕尼黑工業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7/09~2018/02
摘要:
你永遠不知道會遇到怎麼樣的人與事,可是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半年前,我離開台灣,來到氣候、文化、飲食、生活習慣都大不相同的德國,學習獨自生活。除了深入德國大學的學習環境,體驗德國的上課方式,與國際生同組報告,也交了許多國際朋友,了解文化差異、學習包容,也更懂得欣賞各地的美景。我很幸運的,遇到了許多幫助我的人。
這趟旅程,是一個自我思考、成長的契機,不管是在德國或其他國家,或團體出遊或獨自出走,各承載著不同的收穫與感受。讓我更認識自己、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肯定自己跨出了第一步,這個奇妙的旅程還沒結束,我也會繼續當個充滿活力、熱情的Granate,擁抱未知、勇於挑戰。
摘要:
你永遠不知道會遇到怎麼樣的人與事,可是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半年前,我離開台灣,來到氣候、文化、飲食、生活習慣都大不相同的德國,學習獨自生活。除了深入德國大學的學習環境,體驗德國的上課方式,與國際生同組報告,也交了許多國際朋友,了解文化差異、學習包容,也更懂得欣賞各地的美景。我很幸運的,遇到了許多幫助我的人。
這趟旅程,是一個自我思考、成長的契機,不管是在德國或其他國家,或團體出遊或獨自出走,各承載著不同的收穫與感受。讓我更認識自己、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肯定自己跨出了第一步,這個奇妙的旅程還沒結束,我也會繼續當個充滿活力、熱情的Granate,擁抱未知、勇於挑戰。
Abstract:
You never know what kind of people and things you will encounter, and th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point! Six months ago, I left Taiwan and came to Germany, where climate, culture, diet, and living habits are totally different. Here, I learn to live independently. I experienced the studying environment of German university, and gave a oral report with my international group mates. I also made a lot of international friends, understoo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earned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each place. I was so lucky and met many people who helped me.
This journey is an opportunity for self-thinking and growth. Whether I was traveling in Germany or other countries, in groups or by myself, each journey carries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Through this six months, I know more about myself. I get to know what I really eager for. This wonderful journey is still going on. I will keep playing an energetic and passionate Granate, embracing unknowns and challenges.
1. 目的
德國,是我嚮往已久的地方。她富涵深度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希望到那裏實際感受是怎樣的環境氛圍、歷史脈絡,能夠造就出一個經濟強盛,又同時擁有認錯、包容的胸襟的國家。德國也是工藝技術、科學創新的先鋒,其能源環境政策在先進國家中扮演領導地位,是我研究永續營建、低碳施工的楷模。
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國際間富有盛譽,除了學習研究的方式與態度,我更要努力地探索不同的思考模式下激盪出的可能,藉由在異地的生活,體驗不同的文化,也能更加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生命的質量。
2. 過程
2.1.課程學習(課內)
與台灣非常不同的是,在TUM,選修科目不代表一定要參加考試,須在期中的時候再次登記欲考試科目。選課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在學期開始前就可在TUMonline上面查詢,通常選語言課的時間較早,而且都是小班制,開放名額總是比想選修的人少很多,如果登記到候補也沒關係,前20-30位還是有機會,第一堂課一定要去現場候位,也有見過學期過了一半補選成功的例子。有些特別課程的上課時間是從11月才開始,也有的課只上三個週末。TUM有個較複雜的機制—mudule,也就是模組課程,可能會有兩三門課在同一個模組裡,必須選修所有模組裡的課程,才能拿到學分,必須特別注意。
本學期我修了六門課,德文A1.2、Atmospheric Physics and Remote Sensing、Explorations into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Interactions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Applied statistics in transport、Energy Economics and Hydro Power,但期末僅選考前四個科目。我在第一個禮拜試聽了七堂課,每堂課都是問題導向,每個老師都強調可以中斷他們上課,他們喜歡跟學生討論,他們也在向我們學習。他們提出的問題,幾乎都很簡單,貼近你生活的觀察、思考,但我回答不出來,因為我常把這些知識、甚至常識,當成題庫,因為無法在生活中體會應用,也很少人教我們要在生活中應用。如果,我把這些知識,融入我的生活,變成習慣般自然,自然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但如何能融入生活,必定要是你非常有興趣的領域。在這裡,老師一開始都敘述社會、環境現況,用簡單的問題鼓動你思考,激發興趣。
德文課班上只有約25個人,老師教學非常活潑且互動很多,常常會準備許多小遊戲,讓我們用德文練習對話,最挑戰的是,發問一定要用德文,除非很難表達,造就了一個全德文的環境。因為知道自己的聽力較差,每堂課前我都會把課本的CD內容都先聽過,把生字都標記起來,在課堂聽力練習的時候便比較不緊張,可以游刃有餘的學習新的內容,當天的作業我也會當天完成。老師還有出加分作業,自己寫小短文,題目都很生活化並且結合剛學過的內容,當時我是第一個交加分作業,還讓老師非常開心地宣布她收到了第一份加分作業呢!因為老師的親切,原本非常羞於開口的我,漸漸地會主動回答問題、提問,語言真的是要講出口,否則真的很難進步。為了增進德文,我還參加了TUMi(TUM international student network)每周舉辦的語言交換活動—Sprachencafé,可與德語母語學生和其他國際生練習口說,雖然會講得不多,但是可以感覺自己持續進步。
Explorations into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結合講課與Workshop,課程內容涉及城市的型態演變、規模、公共領域到規劃,看著不同地區的都市型態與優缺點,然後再之後旅行的時候到達那些地方,例如巴賽隆納、柏林等,有非常興奮的感覺。第一堂workshop,助理教授帶我們到學校旁的國王廣場(Königplatz)觀察,發現一條由人走出來的路,其實那是一條跨越廣場的捷徑!當初團隊要重新規劃這裡的時候,就決定花兩年的時間觀察使用者的行為,他們發現,大部分的人們都會直接斜線穿越,於是他們保留了這個設計。從此我深刻領略到,城市的設計要符合人的行為與需求。而收穫最多的,是與其他四位國際生一起做workshop,他們來自法國、俄羅斯、西班牙和韓國,在討論的過程,也會發現來自不同民族的個性差異。透過實地訪問、觀察及思考,我們漸漸彙整出慕尼黑市區的一個廣場Harras,人們的使用行為,將其分組、統計,並詮釋背後的故事,並發現自行車的路線問題、進而提出因應方案。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Remote Sensing以解決全球暖化為目標,從了解大氣現象、成因、氣候變化,由淺入深到光達感測技術等,以及政治、經濟對數據呈現的影響。透過實際測量,了解地球的真實狀況,又再度喚起了我對地球科學的興趣。我非常認同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這門課讓我更認識地球。坐上飛機,發射一個非常短而強的光波,藉由反射回來的數據就可了解懸浮微粒、風、雲和微量氣體的變化,老師從不叫我們強記公式,而是要清楚背後的概念。所以期末考題都是概念題,不用計算,但要觀念非常清楚才能在時間內完成所以題目,而我習慣成大考試時間都三小時以上,並沒有通過筆試,於是又與老師一對一口試,老師要我敘述的都是基本原理,雖然複習了很多次,但是從口試的過程中,就發現自己總把簡單的答案想得太複雜,或是對一些拗口的專有詞彙,表達得很緩慢,讓我又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不過幸好整體上還是達到老師的標準。
Interactions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探討土地利用與交通的關聯,其實已涉獵到都市計畫的範疇,運輸供給、可達性(accessibility)、土地使用、人類活動與旅次需求有著相互消長或長短期的影響。不同的城鎮型態造就不同的交通模式。除了課堂講授,我們也到慕尼黑附近的Domagpark參訪社區改造的過程,這是個非常成功的案例,且是由社區居民自己發起、設計、討論,輔以專家及政府的協助與資助,找到社區居民的共識,營造成一個多功能性的社區,尚有社區討論中心、自行車租借、汽車共享等概念加入,為了維護社區的完整性,也對非社區內汽車加以限制,將環境影響內部化。而社區自己擁有基本的商業功能,也能減少長途運輸的需求,降低碳排放。
與周遭實際生活連結或結合軟體應用,是我在這裡學習感受到最明顯的不同。例如我選修另一堂Applied statistics in transport,也同時教授R語言的學習,讓學生可以由軟體呈現統計結果。Interactions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也有一堂進階應用課程,是學習VISUM軟體,可模擬運輸供給及交通路網。反觀成大系上結合應用的課程較少,以致學生學習繁重的理論後無所適從,容易失去目標與興趣。
2.2.生活學習(課外)
我非常幸運地抽到了原為1972年慕尼黑奧運選手村的學生宿舍,屬於排房Reihenhaus,是雙層的單人小平房,第一次踏進宿舍整個空蕩蕩,還要採購廚具、家具,非常推薦大家到奧林匹克公園的週六跳蚤市集尋寶。有趣的是,還可以彩繪自己的外牆,整區學生宿舍充滿了大家獨特的作品!興致勃勃的我,就在秋天的尾聲花了五天,租來梯子和畫具,在寒風中完成我的作品。
TUM有個運動中心,叫做Zentraler Hochschulsport München(ZHS),就在奧林匹克公園。一張7.5歐的學期票,就可以參加大部分的課程。週一到五的晚上都有fittnesstraining課程,持續一個半小時的間歇跑跟核心訓練,強度頗高。籃球場大的場地大概有200個人,且不乏上班族、退休人員,令人驚於德國人對運動習慣的維持。學期末時,我也參加了ZHS提供的Langlaufski越野滑雪課程,三天兩夜的旅程,原本只是想體驗滑雪,但最美麗的回憶是遇到的人。其實德國人真的不難親近,我們一起練習、遊戲、吃飯、聊天,他們的親切回應讓我更加無畏,我好像又變成小孩子一樣,不怕自己什麼都不懂,敢一直發問、學習。旅程結束後,一位同團大叔說我是Granate,譯做「手榴彈」,但是在德國是形容人不平凡、很有能量的意思!
交換學生、國際生有非常多的途徑可參加活動,如TUM的土木系是屬於Ingenieurfakultät Bau Geo Umwelt,活動是由BGU Mentoring舉辦,同時也是尋找本系Mentor的管道。mentor是本系的一般生,當你人生地不熟的時候,是帶領你進入狀況的好夥伴。我的menter是一位200公分的在地人,除了帶我導覽市區外,還邀我參加校內的新生party,沒錯!是學校主辦的,教室跟禮堂都被拿來當party場地。在歐洲,party就像家常便飯,所以校方不但不禁止,乾脆直接辦在學校,讓學生好好放鬆。
另外,Servicepackt tutors和TUMi也提供給國際生許多在地的活動,如參觀啤酒廠、BMW工廠、集中營、欣賞音樂劇和芭雷舞,山區健行或到其他城市旅行等等,除了更了解德國在地的文化、歷史,還可以認識非常多的國際生,不同國家的食物、文化、語言等。因緣際會跟一群國際生到波蘭旅行,有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匈牙利人,和他們在一起四天三夜,深刻體會到了歐洲年輕人的生活和旅遊方式。尤其是西班牙人的熱情深深感染了我,他們教我們西班牙人的乾杯步驟、跳舞的舞步,我和另外兩個台灣女生也熱於學習與嘗試,後來我們還一起舉辦了農曆新年聚餐,還寫了春聯,真的是很棒的文化交流。
德國在歐洲中心,旅遊非常方便,而德國人也酷愛旅遊,從他們藥妝店dm賣的一堆旅遊組就知道。旅行的過程中,除了認識當地,也是一個自我思考、成長的契機,不管是團體或獨自旅行我都嘗試過,也各承載著不同的收穫與感受。在旅途中,對歐洲的歷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二戰對全歐洲的影響遍地可見,我仍記得在英國車站看到猶太小孩的紀念雕像。當我獨自到柏林旅行,走在路上就能嗅到濃厚的歷史痕跡,眾多的博物館,也再再描繪了當時的情景,而德國人勇敢面對錯誤、重現歷史的精神,值得敬重與學習。
3. 心得
你永遠不知道會遇到怎麼樣的人與事,可是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慕尼黑工業大學經常舉辦企業、系上展覽等,就在主校區的行政辦公室對面,還會提供小餐點跟咖啡,可以了解新的科技或研究,建議同學可以多來看看。TUM的研究室外牆都張貼了各自的研究內容與成果,精緻的圖片或實物,而台灣研究室好像沒有這個習慣,如果仿效這做法,我認為能讓學生了解研究室的方向與內容,更可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
慕尼黑市區就有非常多博物館、美術館,大部分的週日門票只要一歐,鼓勵人們多參加藝文活動,我也趁著週日參觀了好幾個。除了作品欣賞之外,我也好好的觀察了人們的行為,有成群的學生、甚至老奶奶安靜描繪著雕像。我還剛好遇上館方舉辦的兒童活動,讓小朋友做拼貼、石膏翻模,營造很棒的藝術體驗氛圍。館裡不是悄然無聲,而是有輕聲的解讀、分享,讓你覺得,欣賞藝術並不是一個難以觸及的文藝活動,只是生活的一部份。
除了德國,我也到其他國家旅行,我也發覺,最有名的景點往往都是最古老、或是富含歷史意義的地方或建築,街道上很多立牌,都在訴說著這個地點的歷史,反觀台灣的歷史保存概念,並沒有那麼成熟。在德國,高中生都會安排戶外參觀,例如集中營,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歷史學習,這也是整個國家對於歷史的接受與反省,值得台灣人反思。
在德國認識許多國際生,發現他們都有一個特點,會說的語言非常多,且他們也從未漠視自己的母語。在與他們聊天時,他們總是訝異我們的中文比台語好,他們是紮實的學了自己的語言後,再增進其他語言能力以便國際交流,但我自己連母語都講不好,因此我回國後立下的目標之一,便是學好台語。
在文化衝擊間,我也努力回想著故鄉的模樣,台灣是否比較差呢?或是台灣人總帶著些許自卑感。雖然在許多地方仍有很多進步空間,但我還是遇到很多喜歡台灣的德國人,我也重新思考,台灣的諸多美好。不過,我們仍要繼續向好的地方學習、進步!
這趟旅程,讓我更認識自己、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肯定自己跨出了第一步,這個奇妙的旅程還沒結束,我也會繼續當個充滿活力、熱情的Granate,擁抱未知、不怕挑戰。
4. 建議事項
項次
|
建 議 事 項 內 容
|
1
|
慕尼黑的消費水平在德國甚至歐洲都算高,因此建議獎學金的配置上,能夠加入當地消費水平考量,如德國外交部規定限制提領帳戶的每月最低金額須為720歐元。
|
2
|
不同開學時間影響回國後畢業時間。因為德國冬季學期為十月到三月,已重疊到成大開學時間,我已完成成大所有畢業學分定,但是我們仍需註冊成大下學期並繳交學費,而實際上我並未參與成大任何課程,希望貴處擬定相關辦法,因應此情況。
|
3
|
到德國第一件要做的官方流程就是到KVR入籍(Anmeldung),而德國人的行政效率真的很惱人,排隊至少兩小時起跳,強烈建議來慕尼黑的學生,要在開門前一小時排隊,否則拿到號碼牌的機會微乎其微。我在入籍時,因為護照上的出生地是寫台灣(可能因為雲林不是直轄市的關係),但是通常國外都會認為那是你出生的城市,因此辦事員會認為台灣僅是一個城市。但其實只要告訴他們台灣是country,如我的城市是雲林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