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 陳同學
一、系別、姓名:會計系 陳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新加坡 新加坡管理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7/08~2017/12
摘要:
此為我到新加坡管理大學為期四個月交換生活的紀錄,包括交換動機、交換實情、建議與心得等。交換前,一直不能確定未來的志向及目標,因此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不同的環境,希望能有不同的想法以確立未來的目標。而交換的生活,即便只有短短四個月,也的確帶給我很多超出預期的收穫。新加坡是亞洲金融中心,學生的競爭程度也是我無法想像的,看見當地的學生做了甚麼努力,也讓我勉勵自己還能再努力多少。鼓勵希望有所改變的人,都能為自己努力一次,爭取看得更廣的機會。
Abstract:
This is the record of me to be an exchange student of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for four months. Reasons for exchang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time during exchange, recommendations and review are included. Before I went on exchange, I couldn’t find my future goals to persevere. This gave me the reason to explore a new environment and I hoped I would build different thoughts to determine future goals. The exchange life, although it was quite short, still indeed impressed me out of my expectations. There were some challenges like how could you fit into the learning system, how could you merge into the locals and how could you create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exchange students from Europe and the US. Although these were quite challenging at first, I felt th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fter conquering these difficulties. Singapore, as the financial center of Asia, is really competitive, and so as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here. After seeing how hard the students there study and learn, I knew how much I still could improve. I am here encouraging all who wants to make some changes to fight one time for themselves for the chance to view broader.
1. 目的
在大學經過兩年的學習,對未來的志向有點困惑且徬徨,因此希望能轉換生活的環境,看看別的學習環境,想體會別人的思考及價值,讓自己的想法更加多元。除此之外,因為想獲得本科系以外的專業知識,所以才選擇新加坡管理大學,藉此修習更多財務相關課程。基於期待能看看亞洲金融中心及該地學生的想法才選擇新加坡,旅遊並不是我交換最主要的目的。
2. 過程
2-1.校內申請
我是在交換的前一年作申請的,按照國際事務處的指示及流程(完成自傳、讀書計畫、推薦信及獎學金申請等),先通過校內甄選,待交換的前一個學期,再由學校提名給想交換的學校。記得當初準備校內甄選時在跑流程及推薦信的部分花了比較多時間,因此建議學弟妹若有交換意願可以提早準備這個部分。且因為通過學校的甄選並不代表確定能去交換,所以在通過校內甄選後,也可以與國際事務處隨時保持聯絡,確認一切辦理程序都有按時進行。
2-2.行前準備
記得當初約於三月對新加坡管理大學提出推薦名單,直到六月中我才收到該校寄來的同意入學通知書,但是在這段等待的時間,曾有收到信件說明若不被錄取會在更早便通知,因此於六月初我便開始辦理機票及住宿等事宜。
2.1簽證
學校寄了非常多封信件詳細指示應該怎麼辦理簽證,新加坡移民署也有跟學校合作,因此只須先完成線上申請及繳費,後續的準備工作及領取學生簽證都會在學校與其他交換生統一進行。
2.2住宿
學校寄信提供當學期簽約的宿舍給我們參考,一共有四間,當初選擇了離學校較近,家庭式的宿舍,yo:HA@ Pearl’s Hill,直接從學校的網站上申請,再以匯款的方式預先繳費。
2-3.當地生活
2.3.1食
我選擇的宿舍是位於中國城捷運站旁的山坡上,從捷運站出來往宿舍的路上會經過當地的食物廣場,充滿了中華、馬來及印度料理,肉骨茶、雞飯、福建麵、炒蘿蔔糕、炒粿條、叻沙麵、釀豆腐、椰汁咖哩等等。而新加坡的料理也是這些特色小吃,或許是因為有很多中華料理的關係,也不太會有飲食不是硬的問題,特別一提,當地的飲料統稱為水,因此在食物廣場吃飯時常常會有人問你需不需要水,就是問你需不需要飲料。
2.3.2天氣
新加坡沒有四季,在交換的這四個月內,氣溫都維持在三十度左右,日夜溫差也小,雨季是11月到1月,因此後面兩個月很常下雨,降雨也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幾乎都是雷雨,因此隨身攜帶雨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雖然氣溫頗高但沒有台灣的夏天來得熱,只需要注意防曬,另外在室內時需要攜帶薄外套,因為新加坡的公共場合空調的溫度都偏低,尤其大眾捷運上。
2.3.3住
前面提到我選擇了住在yo:HA@ Pearl’s Hill hostel,是家庭式的套房,有兩間房間各住兩個人,還包括客廳廚房及浴室,雖說是家庭式,但其實每個空間都是小小的,宿舍屋齡也很高了。SMU簽約的是該棟宿舍的十一及十二樓(頂樓),但是電梯只有到達十樓,因此我們的房間很可能是後來才加蓋的,頂樓也偏熱。提到電梯,該宿舍原先共有三台電梯,但是一號永遠故障,二號及三號也時常故障,安全問題有些疑慮。此外,該處雖有門禁卡,但大門時常敞開,因此偷竊的事件也時常聽聞。該宿舍唯一的優點便是交通方便,搭乘公車大約十五分鐘便可到達學校,食物的取得也方便。基於以上,以及從宿舍到捷運或公車站需要先行下山等理由,不建議之後到SMU就讀的同學選擇該宿舍,以同樣價錢的租金應該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2.3.4交通
新加坡的捷運網絡很密集,搭乘捷運是很方便的事情,捷運站跟站間的距離都是步行也能到達的,此外,公車也是非常方便的選擇,不但班次多,公車的路線也很多,短程的距離搭公車機動性也很高。運用在捷運跟公車的儲值卡有兩種,一種是最常見的EZ-link還有另一種Net Flash Pay,兩種都可以在機場購得。
2.3.5SIM卡
我當初沒有在機場直接購買,而是到M1選擇交便宜的方案,且到馬來西亞旅遊時也有方案可以使用。後來經過比較,發現STARHUB提供的方案是最好的,學弟妹可以考慮使用STARHUB,同樣也可以在各國使用。
2.3.6開戶
SMU的地下室便有OCBC frank,提供給學生小額開戶,也沒有收取管理費,非常適合短期暫留的交換生。開戶需要學校提供居住證明,也需要拿到學生簽證,待申請完後,還需要等待兩星期的作業時間寄發提款卡,因此等到戶頭正常使用很可能已經到該地一個月了。若是希望能馬上開戶,需要自己跑學生簽證的流程,就不跟著學校的進度。
2.3.7課程
這所學校是用虛擬幣來選課的,交換生因為最高修習限度是四門課,所以不需要太擔心選不到想要課程的問題。我這學期修了三門課,分別是International Finance,Quantitative Finance及Global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一次上課的時間都是三小時,中間休息一次,在該校每一門課程都會有報告,因此會花一定的時間在小組討論,也可以藉這個機會認識到當地學生。我修的課程期末考都佔了整體分數的五成,而當地的考試習慣考試出得很有挑戰性,再以調分的方式計分。
2.3.8Buddy及接待家庭計畫
該校的學生都非常忙碌,在整個交換期間我只見過buddy一次,雖然學校的計畫提供很多交換生和buddy可以一起參與的活動,但是真正能遇到花很多時間接待你的當地學生可能很少,跟我一起交換的同學也都是如此。
至於接待家庭(host program)是由已經畢業的校友做接待,多數已經在工作,也因為工作忙碌,可以見面的次數也是十分稀少。
2.3.9旅遊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很多人也會選擇利用溫書假期到附近旅遊。到馬來西亞只需要搭乘公車,當天往返即可,十分方便(用新加坡的學生簽證,會被歸類為長期居留,因此出入境也都可以運用快速通關的方式)。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國也都是學生會選擇就近旅遊的地方,只需要在新加坡辦理好旅遊簽證便可前往。
3. 心得與建議事項
SMU是一所偏美式教育的學校,課堂上十分注重表達與互動。經過這學期的學習,成長了很多,在小組報告中學習與各國學生合作,即使過程中非常辛苦也備感壓力,報告結束後也覺得收穫良多。建議各位學弟妹一定要把英文練好再前去交換,因為在交換過程中有太多時候是英文是必備的了。剛開始難免不適應新加坡式英文的口音,小組討論時也很痛苦,但隨時間推進,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也越來越習慣了,若是一開始英文溝通能力有一定水準,相信壓力會比較小一些,因此也知道自己的語言能力還需要加強。
除了語言,與同學談天間得知,該校在學期間實習是必然的,規定是需要有一次實習的經驗,但其實每個人在畢業前基本上都會有兩到三個實習經驗,因此會有很長的時間是邊上課邊實習的,讓我對於他們的勤奮深深佩服,也明白自己也應該努力爭取更多的機會。
回顧這四個月,覺得自己變得更加獨立了,也從用英文與各國同學溝通中得到自信。回想第一次拿著飲料與食物在開放式的大廳於來自各國的五百位交換學生共同交流,仍感到興奮,第一次體會到共同的語言能把不同文化的人拉得有多近。
從宿舍生活中,也很深刻的體會到文化的差異。我的一個室友是美國人,一個星期有三天會在半夜三四點才回宿舍,生活習慣也不大相同,因此造成生活中的摩擦,不過最後也好好的溝通解決了,我覺得交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體驗各國文化碰撞的機會。
從出國前的擔憂,到回國後對當地朋友及環境的想念,才發現自己比想像中的更可靠,唯有自己真的踏出一步後才會有所改變,也只有親身體會過後,才知道自己獲得了多少,鼓勵所有希望能有所改變的同學都能勇敢追夢。
摘要:
此為我到新加坡管理大學為期四個月交換生活的紀錄,包括交換動機、交換實情、建議與心得等。交換前,一直不能確定未來的志向及目標,因此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不同的環境,希望能有不同的想法以確立未來的目標。而交換的生活,即便只有短短四個月,也的確帶給我很多超出預期的收穫。新加坡是亞洲金融中心,學生的競爭程度也是我無法想像的,看見當地的學生做了甚麼努力,也讓我勉勵自己還能再努力多少。鼓勵希望有所改變的人,都能為自己努力一次,爭取看得更廣的機會。
Abstract:
This is the record of me to be an exchange student of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for four months. Reasons for exchang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time during exchange, recommendations and review are included. Before I went on exchange, I couldn’t find my future goals to persevere. This gave me the reason to explore a new environment and I hoped I would build different thoughts to determine future goals. The exchange life, although it was quite short, still indeed impressed me out of my expectations. There were some challenges like how could you fit into the learning system, how could you merge into the locals and how could you create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exchange students from Europe and the US. Although these were quite challenging at first, I felt th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fter conquering these difficulties. Singapore, as the financial center of Asia, is really competitive, and so as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here. After seeing how hard the students there study and learn, I knew how much I still could improve. I am here encouraging all who wants to make some changes to fight one time for themselves for the chance to view broader.
1. 目的
在大學經過兩年的學習,對未來的志向有點困惑且徬徨,因此希望能轉換生活的環境,看看別的學習環境,想體會別人的思考及價值,讓自己的想法更加多元。除此之外,因為想獲得本科系以外的專業知識,所以才選擇新加坡管理大學,藉此修習更多財務相關課程。基於期待能看看亞洲金融中心及該地學生的想法才選擇新加坡,旅遊並不是我交換最主要的目的。
2. 過程
2-1.校內申請
我是在交換的前一年作申請的,按照國際事務處的指示及流程(完成自傳、讀書計畫、推薦信及獎學金申請等),先通過校內甄選,待交換的前一個學期,再由學校提名給想交換的學校。記得當初準備校內甄選時在跑流程及推薦信的部分花了比較多時間,因此建議學弟妹若有交換意願可以提早準備這個部分。且因為通過學校的甄選並不代表確定能去交換,所以在通過校內甄選後,也可以與國際事務處隨時保持聯絡,確認一切辦理程序都有按時進行。
2-2.行前準備
記得當初約於三月對新加坡管理大學提出推薦名單,直到六月中我才收到該校寄來的同意入學通知書,但是在這段等待的時間,曾有收到信件說明若不被錄取會在更早便通知,因此於六月初我便開始辦理機票及住宿等事宜。
2.1簽證
學校寄了非常多封信件詳細指示應該怎麼辦理簽證,新加坡移民署也有跟學校合作,因此只須先完成線上申請及繳費,後續的準備工作及領取學生簽證都會在學校與其他交換生統一進行。
2.2住宿
學校寄信提供當學期簽約的宿舍給我們參考,一共有四間,當初選擇了離學校較近,家庭式的宿舍,yo:HA@ Pearl’s Hill,直接從學校的網站上申請,再以匯款的方式預先繳費。
2-3.當地生活
2.3.1食
我選擇的宿舍是位於中國城捷運站旁的山坡上,從捷運站出來往宿舍的路上會經過當地的食物廣場,充滿了中華、馬來及印度料理,肉骨茶、雞飯、福建麵、炒蘿蔔糕、炒粿條、叻沙麵、釀豆腐、椰汁咖哩等等。而新加坡的料理也是這些特色小吃,或許是因為有很多中華料理的關係,也不太會有飲食不是硬的問題,特別一提,當地的飲料統稱為水,因此在食物廣場吃飯時常常會有人問你需不需要水,就是問你需不需要飲料。
2.3.2天氣
新加坡沒有四季,在交換的這四個月內,氣溫都維持在三十度左右,日夜溫差也小,雨季是11月到1月,因此後面兩個月很常下雨,降雨也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幾乎都是雷雨,因此隨身攜帶雨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雖然氣溫頗高但沒有台灣的夏天來得熱,只需要注意防曬,另外在室內時需要攜帶薄外套,因為新加坡的公共場合空調的溫度都偏低,尤其大眾捷運上。
2.3.3住
前面提到我選擇了住在yo:HA@ Pearl’s Hill hostel,是家庭式的套房,有兩間房間各住兩個人,還包括客廳廚房及浴室,雖說是家庭式,但其實每個空間都是小小的,宿舍屋齡也很高了。SMU簽約的是該棟宿舍的十一及十二樓(頂樓),但是電梯只有到達十樓,因此我們的房間很可能是後來才加蓋的,頂樓也偏熱。提到電梯,該宿舍原先共有三台電梯,但是一號永遠故障,二號及三號也時常故障,安全問題有些疑慮。此外,該處雖有門禁卡,但大門時常敞開,因此偷竊的事件也時常聽聞。該宿舍唯一的優點便是交通方便,搭乘公車大約十五分鐘便可到達學校,食物的取得也方便。基於以上,以及從宿舍到捷運或公車站需要先行下山等理由,不建議之後到SMU就讀的同學選擇該宿舍,以同樣價錢的租金應該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2.3.4交通
新加坡的捷運網絡很密集,搭乘捷運是很方便的事情,捷運站跟站間的距離都是步行也能到達的,此外,公車也是非常方便的選擇,不但班次多,公車的路線也很多,短程的距離搭公車機動性也很高。運用在捷運跟公車的儲值卡有兩種,一種是最常見的EZ-link還有另一種Net Flash Pay,兩種都可以在機場購得。
2.3.5SIM卡
我當初沒有在機場直接購買,而是到M1選擇交便宜的方案,且到馬來西亞旅遊時也有方案可以使用。後來經過比較,發現STARHUB提供的方案是最好的,學弟妹可以考慮使用STARHUB,同樣也可以在各國使用。
2.3.6開戶
SMU的地下室便有OCBC frank,提供給學生小額開戶,也沒有收取管理費,非常適合短期暫留的交換生。開戶需要學校提供居住證明,也需要拿到學生簽證,待申請完後,還需要等待兩星期的作業時間寄發提款卡,因此等到戶頭正常使用很可能已經到該地一個月了。若是希望能馬上開戶,需要自己跑學生簽證的流程,就不跟著學校的進度。
2.3.7課程
這所學校是用虛擬幣來選課的,交換生因為最高修習限度是四門課,所以不需要太擔心選不到想要課程的問題。我這學期修了三門課,分別是International Finance,Quantitative Finance及Global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一次上課的時間都是三小時,中間休息一次,在該校每一門課程都會有報告,因此會花一定的時間在小組討論,也可以藉這個機會認識到當地學生。我修的課程期末考都佔了整體分數的五成,而當地的考試習慣考試出得很有挑戰性,再以調分的方式計分。
2.3.8Buddy及接待家庭計畫
該校的學生都非常忙碌,在整個交換期間我只見過buddy一次,雖然學校的計畫提供很多交換生和buddy可以一起參與的活動,但是真正能遇到花很多時間接待你的當地學生可能很少,跟我一起交換的同學也都是如此。
至於接待家庭(host program)是由已經畢業的校友做接待,多數已經在工作,也因為工作忙碌,可以見面的次數也是十分稀少。
2.3.9旅遊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很多人也會選擇利用溫書假期到附近旅遊。到馬來西亞只需要搭乘公車,當天往返即可,十分方便(用新加坡的學生簽證,會被歸類為長期居留,因此出入境也都可以運用快速通關的方式)。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國也都是學生會選擇就近旅遊的地方,只需要在新加坡辦理好旅遊簽證便可前往。
3. 心得與建議事項
SMU是一所偏美式教育的學校,課堂上十分注重表達與互動。經過這學期的學習,成長了很多,在小組報告中學習與各國學生合作,即使過程中非常辛苦也備感壓力,報告結束後也覺得收穫良多。建議各位學弟妹一定要把英文練好再前去交換,因為在交換過程中有太多時候是英文是必備的了。剛開始難免不適應新加坡式英文的口音,小組討論時也很痛苦,但隨時間推進,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也越來越習慣了,若是一開始英文溝通能力有一定水準,相信壓力會比較小一些,因此也知道自己的語言能力還需要加強。
除了語言,與同學談天間得知,該校在學期間實習是必然的,規定是需要有一次實習的經驗,但其實每個人在畢業前基本上都會有兩到三個實習經驗,因此會有很長的時間是邊上課邊實習的,讓我對於他們的勤奮深深佩服,也明白自己也應該努力爭取更多的機會。
回顧這四個月,覺得自己變得更加獨立了,也從用英文與各國同學溝通中得到自信。回想第一次拿著飲料與食物在開放式的大廳於來自各國的五百位交換學生共同交流,仍感到興奮,第一次體會到共同的語言能把不同文化的人拉得有多近。
從宿舍生活中,也很深刻的體會到文化的差異。我的一個室友是美國人,一個星期有三天會在半夜三四點才回宿舍,生活習慣也不大相同,因此造成生活中的摩擦,不過最後也好好的溝通解決了,我覺得交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體驗各國文化碰撞的機會。
從出國前的擔憂,到回國後對當地朋友及環境的想念,才發現自己比想像中的更可靠,唯有自己真的踏出一步後才會有所改變,也只有親身體會過後,才知道自己獲得了多少,鼓勵所有希望能有所改變的同學都能勇敢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