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 林同學
一、系別、姓名:都計系 林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中國 同濟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7/02/27~2017/07/07
三、交換期間:2017/02/27~2017/07/07
摘要:
Abstract:
In my career plan, I will go abroad to study urban design after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y, so I went to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for more lectures and training which was about urban design. During being an exchange student, I spent most of time learning required subjects and going to library. Only when there was a long weekend, I left Shanghai and went to other cities for travelling. So this report won’t have too much description of sightseeing or delicacy. Most of this report record my experience in school life. Throughout my observation and several deep-going communication with teachers and peers, I know circumstance in mainland China further onward and I write it down in the last part. If I never came to Tongji, I wouldn’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figure out those thing in Taiwan. Although having more pressure than other exchange students, I saw the details that others didn’t discover and approached to people in mainland China’s real life because I didn’t lose my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persisting in it. In my opinion, no matter what your objecti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how to attain this objective incisively and vividly. When you recall the exchange student life, you will think it worthy.
1. 目的
一開始想去國外交換的動機,應該和大多數人差不多:想利用學校給的機會,去體會其他國家不同的風俗民情,這樣子的想法隨著年齡和在學識上的長進,逐漸有了更清晰的輪廓。當我看到了周遭許多同學或是學長姊在交換期間到世界各地遊覽,心裡很嚮往,但是仔細問過之後,才知道他們去交換的項目和本來在學校讀的科系可能只有一層薄薄的聯繫,換句話說,就是藉著交換學生的名義,得到了在別的國家生活半年的體驗,然而在他國學習實際能兌換的學分不多,若是在畢業學分還有很多沒修習完的情況下,很容易因此延畢。對我而言,因為生涯規劃的不同,我不想因為交換延畢,並且我理解自己想去交換,更大一部份的原因是基於我認知到在原先學到的知識以及學校安排的課程,已經不敷我未來想發展方向的使用了,才想出國看看其他國家的都市計劃系是如何教導學生的。最後選擇去中國交換,其實就像命中註定一般,我在一堂系內必修課上聽到老師說,上海同濟大學的都市計劃在全中國是享負盛名的,並且設計課老師也和我們提到了都市計劃系訓練出來的學生,因為畫圖和思考方式都偏向於平面,因此對於自己規劃的城市常沒有三維的想像,這也造成了台灣很多的都市問題;非常巧合的是,那學期我們班上來了兩個中國交換生,其中之一就是同濟大學的學生,在與他們交流後,我發現目前在台灣都市計劃的大學教育中非常缺乏,同時也是我最想學習的空間尺度訓練,在中國是十分看重的,若是我能補足在這方面的能力,未來無論是做都市計劃或是設計,我想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加上去中國交換不像去歐美,還需要繁複的前期作業,語言也是相通的,種種因素下,到了上海同濟大學,也算是為我以後想去歐美讀研究所鋪下的一塊基石吧。
2. 過程
從決定到海外交換、申請到最後確定可以前往,總共耗時了10個月,回想起來是一段滿煎熬的日子,因為有諸多的不確定,像是學分安排和原本在台南的住宿,幸好最後還是順利地到了同濟。
學習的部分,在同濟我主要修習的學分都是自己系上或是學院所開的課,一個禮拜一共七門課,這個數字乍聽之下很少,但每一個科目的壓力都還滿大的,不像台灣有期中考和期末考,這裡一個學期只有期末考,再加上課堂上提交的小論文或報告,然而大大小小、以各種形式出現的作業不斷,所以我交換的時間基本上都被上課和作業填滿。而我在來到這裡之前一直非常嚮往能學習到的空間尺度以及城市設計的訓練,是我交換期間最大的挑戰。因為成大都計對於建築、三維的探討,只佔了大一課程的一小部分,之後都是學習各種分析城市的方法和規劃。由於學分承認的關係,我選擇了同濟城規大四的設計課,主要內容為城市設計,剛開始上課時,前面的分析和定位都還是在我熟悉並且能做得不錯的範疇,但進到空間設計階段時,真的感受到了很大的挫敗感。當看到其他同學看著一片空白的基地便能開始構思想像中的城市,而我卻一點想法都沒有的時候,很不好受。不過也因為是分組作設計,因此我有很多機會能跟組內的同學交流,大部分的時間雖然不能自己想出一個很完整的設計,但是跟著同學們學習,也漸漸能夠抓到一些感覺,而在如何把想法和分析用圖像方式表達上,我也向他們學習了很多。通識課我選了一門台灣文學與電影,我覺得有機會聽到大陸同學和老師怎麼理解台灣歷史和現況是個很難得的經驗,並且在課後,老師也很願意跟學生暢談,這大概是我在交換期間最喜歡而且沒有壓力的課了。
而在課餘時間,同濟校內的社團和活動普遍沒有台灣的大學那麼豐富和多采多姿,學期初的時候我有去參與幾次羽球隊和刀筆油畫社的社課,後來因為社課時間和畫圖時間總是衝突遂作罷。雖然學生辦的活動不多,但是我們來的這個學期正好趕上了同濟大學的櫻花季和110周年校慶,因此有機會參加校方所舉辦的很多活動,像是在櫻花大道盛開的時候逛市集、觀看由校史改編成音樂舞台劇、校慶散佈在校園裡各式各樣的闖關活動,也算是一種調劑。
在生活的部分,交換生都是被安排在離本部走路距離大概15分鐘遠的彰武路校區,周邊的機能十分周全,要購買任何用品都算方便。如果要說生活上的障礙,我想是這裡的天氣和氣溫吧,對於一個從小到大生活在台灣南部的人來說,上海的初春很冷,也不像中國北方的城市還會開暖氣,儘管帶了不少冬天禦寒衣物,還是太薄了,最後還是上網用淘寶對中國的經濟做了貢獻,也感嘆他們能將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發展的如此成熟。平常吃飯很多時間都是在學校食堂用餐,價格非常便宜又快速,並且衛生條件相對外面是比較有保障的。
在旅遊的部分,預期到學期開始之後可能沒有太多的時間出遠門,因此在開學之前,我提前到了北京,和同學從北京搭飛機到中國的最東北邊—哈爾濱,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場雪,在大雪紛飛的夜裡吃到正宗的東北酸菜白肉,然後和同學一起去滑雪,我覺得非常值得。略為可惜的是我們去滑雪的行程並非自由行,中國有許多旅遊景點不像台灣或日本很容易到達,自助旅行的難度較高,跟團滿容易就被收很多額外的費用,所以必須要慎選,或是做好到了當地很多景點都不能去的打算(因為每一項活動都要收錢)。而在端午節連假的時候,我和同學搭高鐵到鄰近上海的蘇州旅遊,因為蘇州的地鐵線是沿著各個旅遊景點興建的,而且中國的高鐵網絡很發達,票價便宜,自由行是比較容易而且理想的方式。我們在蘇州看了貝聿銘大師做的蘇州博物館和緊挨著蘇柏的拙政園,第一次看江南園林,同學在一旁很盡責的講解了他們大一大二的時候來此測繪還有在學校上課時老師教給他們知識,我聽得十分入迷,因為成大沒有景觀園林的系所和課程,這些古人建造園林時的巧思,不比現代的建築大師遜色。
在同濟的這將近半年,比我一開始想像的還要辛苦,來到這裡可以感受的大陸同學身處在這種高壓緊張,很積極進取的心,舉圖書館裡的情況來說,成大只有在期中考和期末考的尖峰時段,需要為了搶位子而起個大早去排隊,但是在同濟,圖書館幾乎每天都是滿的(雖然也跟他們的設備沒有我們圖書館的好有關),稍微晚一點去,要找到好位子就很難了。台灣學生身處在大學中是不是過於安逸,我認為是我們必須要去思考的,但相對來說,他們的學生自治和自籌活動也比我們少很多,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專業知識上了,並且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並沒有培養一個能讓他們對不論是學校或是社會上公共事務的討論空間,一是因為網路社群使用方式不一樣,微信比facebook要來的有隱私,輿論擴散速度較慢,而任何一個空間都被他們的網路審查所監視著,一但有任何重大負面消息、會擾亂國家給予人民這種中國夢願景的,一律都會被封鎖;二是在13億人口一起競爭的環境中,因為職場階層不若台灣已經固化,高層幾乎已經被前一代人所掌握,在這裡就像是二三十年前的台灣,只要肯努力,很多人能擺脫從小生長的農村或三線城市,變成高階族群。所以人們從小到大拚了命的學習和工作,同時因為沒有能夠討論公共事務的空間,造成了人們認為討論公共事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不可能動搖政府所做的任何決定,那就專注在自己的個人發展上就好了,除非今天跟自己切身相關,一般不會有人像台灣到凱道遊行那樣,為了不合理的事、為了普世價值,為跟自己毫無關係、互不相識的人發聲。在這裡要澄清一點,並非所有的大陸人都加入共產黨,也並非加入共產黨或其附屬組織的人,就認同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因為前述的狀況,還有消息不是一發出就馬上會被審查到撤下,更大部分的人是知道共產政府做了什麼令人憤慨的事,但是將這種不滿的情緒隱藏起來的,或是因為與自身無關而沒有情緒的,為了加入共產黨隨之而來的利益而入黨的。
在這裡,我也更明白了台灣跟大陸之間這種對立的情緒逐漸加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兩邊的教育完全不是同一個說法,他們從小被教導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且因為消息被掌控,很多人都以為大部分的台灣人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在台灣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對於我們從小在台灣長大的人來說,中國大陸對我已經沒有強烈的聯繫了,自然不會覺得自己應該為了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而近幾年來,台灣各種族群爭取權益的聲音百花齊放,更顯得大陸人的對台灣的態度太一廂情願,生長環境不同所造成大陸對於個人事務較注重以及台灣對於公共領域較重視,也不斷地在加深這樣的隔閡。
課程,雖然非常吃力,但對我而言,能夠學習到自己夢寐以求的領域是很開心的;並且我也認識了一些大陸朋友及老師,他們大多是能夠試著去理解台灣人想法的人,與他們一起討論想法的時候,能夠用理性的對話取代網路上的謾罵。也在閒暇的時間去了幾個城市、景點旅遊,雖然可能和其他同學的交流經驗上滿是各種風景名勝、美食的體驗,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每天都無憂無慮,但就是因為待在學校、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比其他人多,所以有更貼近大陸人生活和想法的機會,這些過程中的痛苦,回頭看還是很值得的。交流的目的可以有很多種,每一種所導致的過程和結果都不一樣,我覺得只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每一種目的都沒有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