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學年 朱同學





一、系別、姓名:化工所  朱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奧地利  林茲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2017

摘要:

我一直憧憬著長期在國外居住,並且體驗當地的生活,與當的人與土地互動。然而,規劃的晚,無法於研究所時期就出國念書。因此規劃於研究所時期完成碩士論文之後,透過交換學生的方式,前往奧地利約翰卜勒大學學習,體驗當地的民情、與當地的學生一同學習與旅行。奧地利雖然只是一個人口八百多萬的國家,相當於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但國民的生活水平與國際化程度都高於台灣。我所就讀的大學位於奧地利第二大城市,學生的國籍有歐洲各國、南北美洲、亞洲、非洲,與亞洲多國,相當地多元。藉由與各國學生間的互動,重塑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加深了對他國歷史與文化的了解,也因為以上收穫,使得自己更有信心。

Abstract:

I had been dreaming living abroad to interact with local people and experience the live and the culture. However, when I began planning for fulfilling this dream, I was already too late to apply for the master program abroad. Hence, I turned to an alternative, going abroad as an exchange student. I finished my master thesis within the first two years of the studying. And went abroad at the third year. For some people, it might be a waste of time to postpone the graduation for going abroad without getting any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there. However, compared with what I had received in the year in Austria, I would say this decision worth is absolutely.

Luckily, I got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at Johann Kepler University Linz in Austria. Austria is a country with only 8 million of population. But the it’s way more international than Taiwan. In JKU, you could meet students from every continent. During the past 10 months there, I took classes of my major and German, participated in a research project, and travel around Europe with my friends. In this reflection, I will share more detail about my life there with you. 

1. 目的

我一直希望能在就業前,出去國外學習,藉由與當地師生互動的過程,增加國際交流的經驗與體會兩國間教育方式的差異。並透過與其他外籍學生的互動,一窺那些尚且無法造訪的國家,對該國的文化與歷史背景有更多的了解。由於希望未來的職涯能朝歐美發展,因此在申請交換學生時,我將六個志願序都給了歐洲的學校。很幸運地,取得了一所奧地利大學的正取機會。熟悉當地環境後,便開始規劃接下來一年的學習與研究,以及求學期間的小旅行。

2. 過程

這次交換,是我第二次前往歐洲。因此事先聯絡了一位即將前往同一所學校交換的台大同學,相約於維也納碰面,一同搭車前往學校。安頓好生活後,開始與政府單位辦理戶口以及輕軌月票Aktivpass時,有由當地國際學生交流組織ESN所安排的Mentor前來協助以德文進行溝通。相較於成大的Buddy-buddy program,當地的國際學生接待採取的是小組式,2~4位的當地學生共同負責約6~8位的國際學生,不但提供外籍學生協助時人手較好調度,相約出遊時也能比較有伴。此外,JKU的國際事務處也在開學的前幾週安排了許多行程給國際學生,例如奧地利很有名的湖區小鎮Hallstatt與林茲附近的Mauthausen集中營,如圖一所示。雖然只是些一日遊的小行程,但對於擴展人脈、認識其他的交換生(或稱Erasmus學生)卻是相當地有幫助。認識越多人,能讓你越喜歡與適應在外地求學的生活。

我所被安排到的學程是Management of Polymer Technology,這是一個給國際學生的碩士學程,課程都為英文授課。課綱中涵蓋有管理相關與高分子加工相關的課程。由於先前在台灣對商管領域沒有太多的涉獵,因此除了領取獎學金所需的課程外,我也選了些商管領域的課程與德文課。上了幾週課後,發現這個學程裡面的的Polymer Technology所偏重的是機械相關的領域,而不是我所熟悉的化工的面向。為了使課程參與更順利,還必須另外再找些材料力學相關的資料來閱讀。由於有領域上的差異,因此下學期的課程我便主要著重在語言課與商管相關的課程。這邊的課程,不論語言課或者專業課,授課老師都非常希望能與學生以互動的方式進行,然而,不是每次都會有學生願意發言,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會走到你面前,引導你在討論的課題上做出些推論。此外,期末考的安排也相當地有趣,考試時間時常都是老師與學生討論而決定,有時甚至會安排到下一個學期呢!

在課程中,很幸運地認識了一位對國際學生相當友善的系上教授-Prof. Major,他不但邀請我參與他主持的一個與高分子材料於運動材料應用的相關工作坊,更提供我加入他團隊,加入一個與探討化學溶劑對高分子影響的研究計畫。在工作坊中,參加的學員必須以手邊的材料,組裝出一艘易拆裝的獨木舟,活動舉辦在一個名叫Traunkirchen的湖區,因為最後我們必須要讓獨木舟下水測試。四天的工作坊中,除了invited speeches的時間之外,大家都投入於獨木舟的設計上,由最基本的碳纖維布、塑膠管、帆布、紙板、高分子樹脂等材料去構想出適當的結構與複合材料。各個端點的必要接頭,則由3D繪圖與3D列印技術來解決,活動相當富有挑戰性且有趣。在眾人的協力下,我們成功地完成了一艘能被滑行的獨木舟。
        
出門在外,最想家的時候大概就是逢年過節了吧!有些人出國時可能會想說既然都要到國外去了,就希望自己能盡可能地多跟外國人接觸,我自己本身起初也是這樣想的。但跟外國人交流多了後,慢慢發現有些東西我講了他們不會懂,或是我的語言能力還沒有好到能講到他們懂。相對地,有同樣文化背景的台灣人,一聽就能了解你現在面對的問題與狀況,因此,結交一些台灣的朋友,不但能讓你的交換生活過得愉悅順利,更能使你逢年過節時不孤單。

3. 心得

交換的經驗,帶給了我相當多地衝擊。其中最大的衝擊就在於各國的學生們是如何用盡全力地爭取到出國念書的機會。在台灣,我們時常會認為出國念書是有錢人的特權,家境不好就只能老老實實地待在台灣一步步完成學業。然而,在那邊我遇到了許多大學畢業後先工作,有了點工作經驗後與積蓄後,再申請國外的研究所,同時也申請歐洲的獎學金。日常生活,就完全依賴積蓄、獎學金,以及打工的收入。由於有跟教授做研究的關係,因此我也得以一窺當地研究計畫進行的模式,相較於台灣的學術研究,當地的研究往往與業界有相當密切的連結,有時甚至需要同時由企業與學術界雙方同時提出申請,才有辦法取得經費。也因為這樣,能讓當地的研究生於在學期間就與業界有較密切地接觸,同時也能確保學術界的研究不會太過於形而上,完全與業界的實際需求脫鉤,以至於學生畢業後學無所用。

再者,當我還是研究生時,我時常在研究室待到晚上11點多,甚至耳聞過其他研究生的教授向他說「一週有7天,一天有24小時」這類激勵人心的話語。然而在奧地利,當我試圖在星期五工作到下午六點之後時,就會被溫馨地提醒說今天是星期五,這不必要。同樣現象也發生在奧地利的超市以及市區的店家,週日所有的店家都不營業,平日8點後幾乎就沒地方去了。

旅行到了許多歐洲國家後,讓對歷史與藝術一直沒甚麼興趣的我,開始會想了解藝術史之間演變的關係,以及了解各個國家之間的興衰與權力的消長,這大概是這一年後最出乎我意料的轉變吧!

一年的時間其實很快就過了,在這一年中,我嘗試了許多未曾做過的事、吃過的食物,也走遍了歐洲許多的國家。如果要說出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甚麼,我認為是一個是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出國以及想在那邊學、體驗些甚麼,另一個則是良好的外語能力,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在你旅遊的時候讓你不吃虧,讓朋友在聊天時營造很好的氣氛。

4. 建議事項

在來奧地利之前,我幾乎沒有德文基礎。奧地利這邊的德文課從最初階開始就就是用德文教德文,除非你真的聽不懂才能以英文問老師。雖然這是學語言比較自然的方式,然而對於初學者而言是相當挑戰的。因此我會建議有規劃來德語系國家交換的同學,能在來之前有至少半年的德文學習基礎,這樣過來後進步幅度會較顯著。

可以於出發前與尚在該校交換的台灣學生做聯絡,看有沒有辦法接收他們的廚具。

出國在外,只要合情合理,就一定要盡力捍衛自己的權益。學期間我申請換宿舍,然而承辦人一再拖延。最後我直接聯絡宿舍經理,一週後,問題解決。

這邊宿舍裡的Party是很重要的社交場合,想多認識些外國朋友的話這是個好機會。大家通常都是晚上9點後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比較瘋狂的人後續可能會再去市區玩。

很在意個人生活空間以及作息比較特別的人,例如常熬夜,可能要評估是否要住單人房。我很常熬夜,起初因為這部分跟一位外國室友有爭執,後來各自都換去單人房了。宿舍大家互動很密切,住單人房或雙人房其實不太影響社交。

林茲是個小地方,有時購物還滿不方便的,例如買電器用品或是買書的時候。請善用亞馬遜,學生第一年可以免費拿到Prime的會員,貨通常兩個工作天就到了,很方便。

歐洲文具較貴,出發前可以先備足交換期間所需的量。

可以練幾道拿手菜,不論是跟台灣人或外國人聚餐時都很管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