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蔡同學





一、系別、姓名:系統所 林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中國 上海交通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2017

摘要:

為了在把握學生生活體驗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在工作前為自己留一個緩衝期,所以選擇成為交換學生,雖然到中國無法體驗歐美國家的西方文化,但在這個與我們鄰近的國家生活四個多月,能夠更理解傳統中華文化與親眼見識中國的實際樣貌。

這篇報告簡單回顧我在2016.9.9到2017.1.20在上海交通大學交換的生活,將這些生活經驗提供給未來的學弟妹一些幫助。從行前的準備、抵達上海、上海生活、校園生活到旅遊經驗都將介紹。中國的文化及生活習慣與台灣差異相對較小,但在這裡依舊可以體驗許多不同的生活經驗,而交換的這幾個月是人生中最多突破、最自由的一段時間,可以勇敢地嘗試任何可能,讓自己在異鄉的國度吸收不同的養分成長。

Abstract:

To take chance to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culture and customs in abroad, and keep a gap year before working, I apply for exchange student. Although I can’t experience western culture in China, I can realiz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 with my own eyes in these four months.

The report reviews my life in SJTU from 2016.9.9 to 2017.1.20 simply. There are some experiences from preparing before setting on, arriving Shang-Hai, the life in Shang-Hai, the life in SJTU, to traveling experience are introduced. Even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is smaller relatively, I can experience lots of different lifestyles. The time of these months is the freest and most groundbreaking time in my life, and I can try everything I want, and grow a lot in the foreign country. 

1. 目的

記得在大三的一場演講上,台上的學長說著交換學生是唯獨在學生時期能夠進行的一項計畫,於是打定決心在碩士畢業前到國外拓展視野;在蒐集各姊妹校之間的資料時,發現上海交通大學的造船科系位居中國第一,加上目前上海是目前中國最國際化的都市,又位居臨海城市的中線,往南往北都不算太遠,於是決定申請上海交大,到中國這個從小似乎熟悉卻又充滿刻板印象的國度,到上海交大這所百年歷史的學校,親自探索。

2. 過程

準備期:
在校內的申請部份,參考國際事務處的說明依序準備好所有成績證明與文件,在期限內繳交,其中研究(讀書)計畫雖然無法百分之百執行,但在這半年的時間裡想要完成什麼目標,可以趁這個時候好好思考,畢竟來到其他國度,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新鮮的,沒有想好目標,遇到需要選擇時,會很難做出決定,落得兩頭空;校內通過之後,把文件交給上海交大後,要對上海交大很有耐心,九月開學,並且在三月底就寄出申請資料,卻到了七月初,仍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消息(同一時間其他學校幾乎都已經拿到通知書),終於到了七月中才收到錄取通知書,確定報到日期,也才決定機票的時間,但接下來到出發前一周,才終於將所有交換生集合在一個群組裡,發布相關訊息,包括住宿與接機相關事宜,以及後續的選課與交換生手冊。在出發前還可以在PTT或臉書社團上購買前一批交換生的二手生活用品,可以省下一些錢。

交換期間:
搭機抵達上海之後,學校會統一接機到閔行校區,但是送到學校宿舍後,學校基本上就不會管你了,沒有統一的集會也沒有說明會,只會在期初、期中與期末有統一的出遊,一切問題都只能自己找人問,而入住的過程則是走進宿舍,宿舍阿姨會有一份名單,報上自己的姓名,再繳交10塊人民幣押金就可以拿到宿舍鑰匙,接著就需要辦理校園卡、手機號碼與銀行卡,某種程度上,校園卡就是未來幾個月的學生證,代表著你是上海交大的一員,除此之外,還能拿來在學餐消費與繳交宿舍電費,基本上通知書上會請你到圖書信息大樓辦理,但如果你正巧碰到九月的新生入學,可能就要到新生報到處附近尋找補辦的地方,以我而說就是在霍英東體育館一樓內的一間小房間,我是在不同處室之間奔波,最後才拿到,拿到之後就需要把錢存在裡面,因此需要有現金在身上,之後可以直接用支付寶存錢進入校園卡;基本上由於中國互聯網十分方便,很多事情可以直接從手機上處理,從訂票、訂房、網購、甚至是在商家利用支付寶付款,因此先有手機號碼才能讓事情更方便,就有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可以選擇,由於正值開學期間,廠商都會在學校擺攤,可以直接比較選擇;而銀行卡則是在學校內的中國銀行辦理,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家銀行,銀行卡可以連結支付寶與其他app,讓上海生活更方便(辦銀行卡要先有手機號碼,所以要先辦手機再辦其他業務會比較好)。另外由於上海交大的閔行校區大約是成大的三倍大,因此腳踏車更是不可或缺,可以選擇在台灣先買交換生留下的或是在校園內的腳踏車鋪買二手車(約100人民幣)。至於其他生活用品則可以到學校內的教育超市或騎車10分鐘的歐尚賣場購買一些日常用品,歐尚類似家樂福的性質,東西都會比學校內的教超便宜一些。
選課方面,由於上海交大的研究生與本科生(大學部)是兩套選課系統與制度,所以有些課不一定能跨選,必須先問過研究生辦公室或教務處(只管本科生的教務事務),加上有些課程不是像台灣一樣從頭上到尾,可能只有半學期或是幾周的時間,所以都需要特別注意排課上的安排,而且有些院系官網上的師資名單不一定會開課,必須等到選課前才能從課程系統內得知,而經過前兩周的試聽期,會發現研究所的專業課程比較鬆,因為這裡還有學校統一開課的數學相關課程(線性代數、數值分析、工程數學…等)會比較艱深而嚴苛,而本科生的課程就跟台灣相近,都是非常扎實的。
在食物的部份,在剛到的一兩天會發現這裡的主食份量較大,但肉或菜就會相對較少,而且食物普遍偏鹹,而在選擇上可以選擇學校食堂或是校外的飯館,食堂就如台灣的學餐一樣,只是都是要用校園卡付款,而比較特別的就是校外的飯館,可以利用手機上的APP(餓了嗎、百度外賣…),直接訂購並送到宿舍門口,是天冷下雨不想出門時的好搭檔,甚至還會有不定期的優惠,價錢不一定比學餐貴,而選擇更多,另外也可以直接騎腳踏車到校外的東川路或永平路上覓食,永平路上有許多家合菜料理,適合朋友聚餐。
由於宿舍大多是港澳台的交換生集中在一起住宿,所以室友不是台灣人就是香港澳門的同學,因此有機會跟港澳同學多多交流,房間的配置則都是上面是床、下面是書桌,空間適中,但一間房間只會有一個有線網路口,所以都需要買路由器來分享wifi,而洗澡則是在宿舍的浴室,跟台灣學校的配置類似,只是沒有門。
上海交大的學生和老師們都非常準時,幾乎每堂課到了上課時間都準時上課,因為老師和同學都在上課鐘響前五分鐘就在教室裡坐好,準備好上課的教材,但除了這樣之外,在課堂上的表現,跟台灣學生並沒有太大差異,玩手機或睡覺的情形也是都有,也是會期待著老師給鬆一點的標準,然而畢竟還是處在一個競爭力非常激烈的環境,所以還是可以感覺到中國學生相對保守,對於課業上的努力大多是花在課堂外的自修,還有英文能力也都普遍較好,打算出國深造的比例也較高。原本期望能參觀中國最豐富的實驗水槽設施,恰巧這段時間水槽在進行國家機密的軍事研究,非涉密人員都無法進入水槽,身為台灣人更無法進入參觀,但認識一些學長和同學,藉此稍稍了解整個中國造船業的發展現況與展望,並整個學術發展的脈絡。
至於日常生活中,跟台灣最大的不同莫過於方便的互聯網,出門只要手機在手,是幾乎可以不用帶現金的,使用手機裡的微信或支付寶就可以直接支付,就連跟朋友要AA分帳也可以直接用這些APP處理,不用擔心小數點的問題,不用分著一堆零錢,也可以直接用APP叫計程車(類似Uber),直接付款。
而旅遊也是交換生活重要的一環,有幸認識一群台灣交換生可以一起當旅伴,所以一同走過上海的各地、鄰近的蘇杭、首都北京以及體驗低溫的哈爾濱,從查各種攻略、排行程、訂車票訂酒店,都是一連串的功課,還好中國有一系列的APP可以協助我們完成這些事情(攜程、去哪兒、螞蜂窩…等),因此只要確立方向,都不會是一件太難的事情,只是在訂票時要特別注意上海有兩個機場和三個主要車站。而上海交大在學期初、中、末分別會帶港澳台的交換生們到上海或外地旅遊,不管學校帶的或是自己出遊,都是可以好好瀏覽中國大山大水與走遍大江南北的好機會,看看國高中地理課本中的地名與歷史課本的事件發生地,會有莫名的震撼;在旅遊途中更能感受中國的廣大與各地之間的文化差異,最明顯的就是食物與口音,而氣候更是每到一個地方前最需要關心的,這樣才能準備好攜帶的衣物。

3. 心得與建議事項

經過四個多月的交換日子,所獲得的體驗與衝擊,比我出發前的想像還要多,從第一天認識的台灣交換生,各個臥虎藏龍,因為不同原因來交換,到上課認識來自不同省份的中國同學,對於氣候與飲食就有完全不同的認知,每個相遇都是難忘的體驗,在這段期間也能嘗試所有可能,為了不讓自己留下遺憾,事先的規畫是必須的,否則很容易被新鮮事物包圍之後就忘記初衷,而荒廢了當初設定的目標。而親自走過中國一趟,對於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國家有更真實的認識:因為競爭壓力更大,所以學生整體而言真的比較認真、整個城市發展的速度很快,但人民素養確實需要加強、整體物聯網的先進,創造一個與台灣完全不同的購物環境。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