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學年 陳同學
一、系別、姓名:環工系 陳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德國 慕尼黑工業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10~2017/08
摘要:
高中因緣際會學了德語,大學有機會交換就選擇注重環境又免學費的德國了。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景觀建築與景觀設計學士班,我挑戰以德語學習環境科學相關科目,將語言融入生活,一邊學習德語一邊用德語學習。非常幸運能夠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讀書、煮飯和郊遊,共創美好的回憶。我積極和當地建立連結,參加當地活動和運動團體,也去打工。或許比起交換學生,「留學生」更適合形容我的經歷。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能讓大家更了解在德國、在TUM讀書的大致情形。
Abstract:
Serendipitously, I learned German in high school, so when there was a chance to go on exchange, I chose Germany, wher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s high and where tuition fee is waiv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Planning at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I challenged myself to study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 German.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language, I learn German and learn in German at the same time. So fortunate that I could make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gether we studied, cooked, had trips and created beautiful memories. By participating in local events, joining a sport club and having a student job, I actively link myself with locals. Maybe “overseas student” would describe my experience more accurately than exchange student. I hope this report would let readers know more about how it is like to study in Germany and at TUM.
1. 目的
還好小時候有認真學英語,高中時又因為對語言有興趣而選修德語作為第二外語,大一課業也有在顧,因此有幸在沒有特別長遠規劃下,大一暑假衝刺準備語言檢定和備審資料即獲錄取。在家人、學校、師長及朋友的支持與鼓勵下,我懷著加強德語能力以及選修其他環境相關領域課程之目標,在大三這一年踏上德國的土地,展開為期十一個月的交換旅程。
2. 過程
甲、交換學校簡介
德國教育由各邦管理,且高校(Hochschule)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德國高校依性質可分為三類,分別是重研究的綜合大學(Universität)、重實務的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Kunst-, Film- und Musikhochschule)。依資金來源則可分為公立高校(staatliche Hochschule)、私立高校(private Hochschule)以及教會高校(kirchliche Hochschule)。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以下簡稱TUM)位於巴伐利亞邦(Bayern),屬於綜合大學中的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TU),是德國理工大學聯盟TU9的成員之一,更是德國及世界級的一流大學。其校本部位於慕尼黑,其他校區包含Garching、Weihenstephan、Straubing以及新加坡。不只在巴伐利亞邦有多個研究中心,其在北京等地也設有辦公室,更在全世界有許多合作項目。
TUM的系所架構和臺灣常見的架構稍有不同,茲簡述如下,期能節省後來者摸索的時間:研究方面,14個Fakultät(學院)下設有Lehrstuhl(教座),若該學院教座多,則集合領域相近的教座成Department;教學方面,各學院開設Studiengang(學程),若學程多,則集合領域相近的學程成Studienfakultät。Department和Studienfakultät並沒有直接關係。由於交換學生沒有既定的課表,因此選課時宜參考各學程網站的Modulhandbuch以了解其課程規劃,但每學期實際開課還是要看在TUMonline上的Lehrveranstaltungen。若對特定領域有興趣,也可以搜尋某個教座開了那些課。
乙、交換單位簡介
我正式註冊的景觀建築與景觀規劃學士班(Landschaftsarchitektur und Landschaftsplanung)位於Freising,屬於Weihenstephan營養、土地利用與環境科學中心(Wissenschaftszentrum Weihenstephan für Ernährung, Landnutzung und Umwelt)這個學院的Studienfakultät für Landschaftsarchitektur und Landschaftsplanung。這裡除了TUM以外,還有一所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研發單位以及政府單位。大多機構都圍繞在生命科學與食品科學等相關專業,具有領域群聚性,不僅學生之間可以彼此交流,也有許多演講和實習的相關機會,提供學術與工作上廣大的資源。
原本我想去Straubing學習再生資源(Nachwachsende Rohstoffe),那邊有多所高校以及學術機構組成一個著重再生資源的Straubing科學中心(Wissenschaftszentrum Straubing)。但礙於課程選擇性較少、離校本部跟大都市都很遠,體驗豐富度較低,故變更想法。雖然主校區有環境工程學士班(Umweltingenieurwesen),但我想完整上完成大環工的課程並擴大接觸的領域,沒有要抵學分的打算,而且大城市的喧囂繁忙不用大老遠跑去德國體驗,再加上當時接連發生幾次恐怖攻擊,故選擇Freising。
學習資源方面,學校圖書館只有教科書,老師及學生可依授課或學習需要向圖書館推薦書籍。越多人需要的課本數量越多,常可以借閱一整個學期都沒有人預約,省去買課本的高額費用。學校電腦除了學校買的授權軟體外,也有許多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個人覺得這或許能幫學校省下部分經費,也有助於學生畢業後更能善用廣大的免費優良自由軟體資源。
丙、課程
TUM的課程依性質大致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老師講學生聽的Vorlesung、討論課做報告的Seminar以及校外教學或實作的Übung。一般考試是在當學期結束後的寒暑假或下學期初,讓我覺得有比較多的時間統整與學習,對於理解上課內容很有幫助。由於寒暑假要複習,也可以上一些短期課程(Blockkurs),讓我覺得非常充實,也使我意識到:學習沒有寒暑假!
我原本想上環境法律以及環境管理方面的課程,但因語言能力無法跟上主要靠聽力跟討論吸收知識的課程,因而改上以讀為主的環境科學類課程。依我觀察,上課型態主要還是跟課程還有老師個人風格有關,而學生更是百百種,無法一概而論。課程中我最喜歡的非下學期的校外教學莫屬了。在恢復生態學的校外教學,我們去到不同的棲地學習認識各種植物;在土壤學中我們深入荒郊野外觀察記錄土壤剖面;汙染廠址整治則帶我們去處理廠了解實際情況。這些除了能將實際與課程所學結合外,也可以探索一般外國遊客不會去的地方。另外,路途上和老師以及同學聊天也是非常好的交流。
很高興當初德語能力比TUM建議的B2少一點,但看了去年學長的交換心得後勇敢選擇多個德語授課,除了選擇較多之外,也是讓自己沉浸在德語環境中。一開始聽不懂覺得很緊張害怕,上課錄音生怕漏掉任何一個字,也為講義中查不明白的生字而懊惱。但後來覺得,重點不在一字一句,而是在老師傳達的概念,因此聽到重點和綱要才是首要任務。當然,課前預習越多,上課和校外教學才能聽懂越多。或許因為語言關係需要比德國學生多花至少三倍的時間才能理解內容,但這同時也是在增加德語詞彙量還有熟悉度,未嘗不是好的時間投資。
丁、生活與活動
Freising位於慕尼黑東北北方約40公里,是個環境清幽的大學城,並有世界最古老的啤酒廠。每週兩次的農夫市集是我常去採買當地當季無農藥蔬果的地方。初來乍到可能對於晚間沒公車還有星期天超市不開門感到絕望,不過這最能反映出德式生活重視休息品質!主街上有許多銀行商店還有市立圖書館,騎腳踏車不用多久就可以看到居民養的雞和牛,還可以隨時到比鄰的森林放鬆。我覺得是個自然風光與生活便利性兼具的地方。
Studentenwerk München提供宿舍給慕尼黑及周邊地區的大學生,因此室友可能來自不同學校。住過德國的宿舍,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才是「生活」。生活是上街買菜煮自己想吃的;生活是有不受打擾的私人空間;生活是可以和朋友互相邀約到家裡坐坐。我感覺,德國宿舍完全把學生當成人對待,給予和未來出社會相近的居住條件。他們不會怕煮飯出意外而不提供廚房,也不因性別不同就隔離,因為,這才是離開學校後要面臨的人生。
Zentrale Hochschulsport München提供慕尼黑及周邊地區的體育活動,依身分別和運動項目收費,學生享有高度優惠。因為Freising沒有桌球項目,因此我參加當地桌球協會TTC Freising,除了能與桌球同好切磋球技外,我更是有緣與克羅埃西亞的一位先生成為莫逆之交。
由上述學生宿舍及體育可以看出,其主要以地域分,而非學校。體育館包含奧林匹克場館還有當地中小學等,宿舍除了包含1972年的奧林匹克選手村,還有Wohnen für Hilfe的型式,也就是學生幫助老年人,換取較便宜的租金。這種整合當地資源並善加使用的方法值得學習。
腳踏車是當地常見的交通工具以及休閒活動。我覺得在Freising騎腳踏車是很舒服的事,因為道路平坦、車不多、空氣清新、有腳踏車專用道而且通常汽車駕駛會禮讓行人及腳踏車。為確保安全,請上網搜尋有關德國騎腳踏車的規則,尤其是各種交通號誌的意義以及轉彎前應舉手示意。
TUMinternational (TUMi) 提供國際學生協助並舉辦各種活動。我最常去的語言咖啡Language Café由德國學術交流基金會(Deutscher Akademische Austaushdienst, DAAD)贊助,提供免費飲料點心,給想認識各國新朋友及練習語言的人營造舒適的氛圍與空間。一次在語言咖啡遇到國際處的人員,讓我有機會向更多人介紹臺灣!
International Info Day宗旨為讓德國學生得到出國交換及實習的資訊。在TUM國際處的邀請下,我聯絡TUM的臺灣夥伴學校並做了一張海報,在當天向德國學生、國際學生以及校方介紹來臺交流的可能性,成功促進大家對臺灣的認識。
德國學生簽證允許學生打工,除了能讓學生自己養活自己,也是獲取社會經驗很好的機會。當時身邊的留學生朋友在找打工,我想:「別人找得到,我也可以」。因此,我上網學習如何撰寫德式自傳和求職信,廣投履歷,最後得到了應用科技大學學生幫工(studentische Hilfskraft)的工作,協助農業試驗方面的研究。TUM有不少工作博覽會,還有履歷撰寫相關的演講,有興趣在德國打工和工作的可以多加參考利用。
3. 心得與建議
謝謝教育部和國立成功大學的補助;感謝家人朋友與環工系教職員和同學的支持與祝福;感恩英語老師還有德語老師啟發我對語言學習的熱愛,讓我本次交換與人溝通順利良好;很高興能和在德國認識的朋友們一起學習並分享生活點滴與人生經歷,留下難忘的回憶,也使我成長許多;特別感謝慕尼黑台灣同學會以及弗赖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讓我在異鄉也能熱鬧過年過節。
察先到者多人於心得提及傳承不夠。作為小小的回饋,我連結前後屆TUM的成大交換學生,希望經驗能夠更直接地交流。未來希望也能和來成大交換的TUM學生連結,增進兩校學生情誼,也讓交換不是回到母校就結束了!
茲提五點建議,冀後來者能從交換中獲益良多:
1. 多關注:從學校、當地團體、報社、市政府以及學生團體等組織獲得當地各種學習及活動訊息,可以為生活增添許多精彩!
2. 多觀察:不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從平凡中看見不平凡。
3. 多規劃:若將來有意在交換學校或國家學習與工作,交換的同時可以順便為未來鋪路。
4. 多學習:TUM提供許多學習機會,像是免費語言課程、英語德語輔導、求職輔導以及電子資源等。另外,Virtuelle Hochschule Bayern提供在巴伐利亞邦高校註冊的學生免費線上課程。還有,學習生活也是重要的部分。
摘要:
高中因緣際會學了德語,大學有機會交換就選擇注重環境又免學費的德國了。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景觀建築與景觀設計學士班,我挑戰以德語學習環境科學相關科目,將語言融入生活,一邊學習德語一邊用德語學習。非常幸運能夠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讀書、煮飯和郊遊,共創美好的回憶。我積極和當地建立連結,參加當地活動和運動團體,也去打工。或許比起交換學生,「留學生」更適合形容我的經歷。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能讓大家更了解在德國、在TUM讀書的大致情形。
Abstract:
Serendipitously, I learned German in high school, so when there was a chance to go on exchange, I chose Germany, wher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s high and where tuition fee is waiv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Planning at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I challenged myself to study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 German.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language, I learn German and learn in German at the same time. So fortunate that I could make frie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gether we studied, cooked, had trips and created beautiful memories. By participating in local events, joining a sport club and having a student job, I actively link myself with locals. Maybe “overseas student” would describe my experience more accurately than exchange student. I hope this report would let readers know more about how it is like to study in Germany and at TUM.
1. 目的
還好小時候有認真學英語,高中時又因為對語言有興趣而選修德語作為第二外語,大一課業也有在顧,因此有幸在沒有特別長遠規劃下,大一暑假衝刺準備語言檢定和備審資料即獲錄取。在家人、學校、師長及朋友的支持與鼓勵下,我懷著加強德語能力以及選修其他環境相關領域課程之目標,在大三這一年踏上德國的土地,展開為期十一個月的交換旅程。
2. 過程
甲、交換學校簡介
德國教育由各邦管理,且高校(Hochschule)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德國高校依性質可分為三類,分別是重研究的綜合大學(Universität)、重實務的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Kunst-, Film- und Musikhochschule)。依資金來源則可分為公立高校(staatliche Hochschule)、私立高校(private Hochschule)以及教會高校(kirchliche Hochschule)。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以下簡稱TUM)位於巴伐利亞邦(Bayern),屬於綜合大學中的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TU),是德國理工大學聯盟TU9的成員之一,更是德國及世界級的一流大學。其校本部位於慕尼黑,其他校區包含Garching、Weihenstephan、Straubing以及新加坡。不只在巴伐利亞邦有多個研究中心,其在北京等地也設有辦公室,更在全世界有許多合作項目。
TUM的系所架構和臺灣常見的架構稍有不同,茲簡述如下,期能節省後來者摸索的時間:研究方面,14個Fakultät(學院)下設有Lehrstuhl(教座),若該學院教座多,則集合領域相近的教座成Department;教學方面,各學院開設Studiengang(學程),若學程多,則集合領域相近的學程成Studienfakultät。Department和Studienfakultät並沒有直接關係。由於交換學生沒有既定的課表,因此選課時宜參考各學程網站的Modulhandbuch以了解其課程規劃,但每學期實際開課還是要看在TUMonline上的Lehrveranstaltungen。若對特定領域有興趣,也可以搜尋某個教座開了那些課。
乙、交換單位簡介
我正式註冊的景觀建築與景觀規劃學士班(Landschaftsarchitektur und Landschaftsplanung)位於Freising,屬於Weihenstephan營養、土地利用與環境科學中心(Wissenschaftszentrum Weihenstephan für Ernährung, Landnutzung und Umwelt)這個學院的Studienfakultät für Landschaftsarchitektur und Landschaftsplanung。這裡除了TUM以外,還有一所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研發單位以及政府單位。大多機構都圍繞在生命科學與食品科學等相關專業,具有領域群聚性,不僅學生之間可以彼此交流,也有許多演講和實習的相關機會,提供學術與工作上廣大的資源。
原本我想去Straubing學習再生資源(Nachwachsende Rohstoffe),那邊有多所高校以及學術機構組成一個著重再生資源的Straubing科學中心(Wissenschaftszentrum Straubing)。但礙於課程選擇性較少、離校本部跟大都市都很遠,體驗豐富度較低,故變更想法。雖然主校區有環境工程學士班(Umweltingenieurwesen),但我想完整上完成大環工的課程並擴大接觸的領域,沒有要抵學分的打算,而且大城市的喧囂繁忙不用大老遠跑去德國體驗,再加上當時接連發生幾次恐怖攻擊,故選擇Freising。
學習資源方面,學校圖書館只有教科書,老師及學生可依授課或學習需要向圖書館推薦書籍。越多人需要的課本數量越多,常可以借閱一整個學期都沒有人預約,省去買課本的高額費用。學校電腦除了學校買的授權軟體外,也有許多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個人覺得這或許能幫學校省下部分經費,也有助於學生畢業後更能善用廣大的免費優良自由軟體資源。
丙、課程
TUM的課程依性質大致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老師講學生聽的Vorlesung、討論課做報告的Seminar以及校外教學或實作的Übung。一般考試是在當學期結束後的寒暑假或下學期初,讓我覺得有比較多的時間統整與學習,對於理解上課內容很有幫助。由於寒暑假要複習,也可以上一些短期課程(Blockkurs),讓我覺得非常充實,也使我意識到:學習沒有寒暑假!
我原本想上環境法律以及環境管理方面的課程,但因語言能力無法跟上主要靠聽力跟討論吸收知識的課程,因而改上以讀為主的環境科學類課程。依我觀察,上課型態主要還是跟課程還有老師個人風格有關,而學生更是百百種,無法一概而論。課程中我最喜歡的非下學期的校外教學莫屬了。在恢復生態學的校外教學,我們去到不同的棲地學習認識各種植物;在土壤學中我們深入荒郊野外觀察記錄土壤剖面;汙染廠址整治則帶我們去處理廠了解實際情況。這些除了能將實際與課程所學結合外,也可以探索一般外國遊客不會去的地方。另外,路途上和老師以及同學聊天也是非常好的交流。
很高興當初德語能力比TUM建議的B2少一點,但看了去年學長的交換心得後勇敢選擇多個德語授課,除了選擇較多之外,也是讓自己沉浸在德語環境中。一開始聽不懂覺得很緊張害怕,上課錄音生怕漏掉任何一個字,也為講義中查不明白的生字而懊惱。但後來覺得,重點不在一字一句,而是在老師傳達的概念,因此聽到重點和綱要才是首要任務。當然,課前預習越多,上課和校外教學才能聽懂越多。或許因為語言關係需要比德國學生多花至少三倍的時間才能理解內容,但這同時也是在增加德語詞彙量還有熟悉度,未嘗不是好的時間投資。
丁、生活與活動
Freising位於慕尼黑東北北方約40公里,是個環境清幽的大學城,並有世界最古老的啤酒廠。每週兩次的農夫市集是我常去採買當地當季無農藥蔬果的地方。初來乍到可能對於晚間沒公車還有星期天超市不開門感到絕望,不過這最能反映出德式生活重視休息品質!主街上有許多銀行商店還有市立圖書館,騎腳踏車不用多久就可以看到居民養的雞和牛,還可以隨時到比鄰的森林放鬆。我覺得是個自然風光與生活便利性兼具的地方。
Studentenwerk München提供宿舍給慕尼黑及周邊地區的大學生,因此室友可能來自不同學校。住過德國的宿舍,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才是「生活」。生活是上街買菜煮自己想吃的;生活是有不受打擾的私人空間;生活是可以和朋友互相邀約到家裡坐坐。我感覺,德國宿舍完全把學生當成人對待,給予和未來出社會相近的居住條件。他們不會怕煮飯出意外而不提供廚房,也不因性別不同就隔離,因為,這才是離開學校後要面臨的人生。
Zentrale Hochschulsport München提供慕尼黑及周邊地區的體育活動,依身分別和運動項目收費,學生享有高度優惠。因為Freising沒有桌球項目,因此我參加當地桌球協會TTC Freising,除了能與桌球同好切磋球技外,我更是有緣與克羅埃西亞的一位先生成為莫逆之交。
由上述學生宿舍及體育可以看出,其主要以地域分,而非學校。體育館包含奧林匹克場館還有當地中小學等,宿舍除了包含1972年的奧林匹克選手村,還有Wohnen für Hilfe的型式,也就是學生幫助老年人,換取較便宜的租金。這種整合當地資源並善加使用的方法值得學習。
腳踏車是當地常見的交通工具以及休閒活動。我覺得在Freising騎腳踏車是很舒服的事,因為道路平坦、車不多、空氣清新、有腳踏車專用道而且通常汽車駕駛會禮讓行人及腳踏車。為確保安全,請上網搜尋有關德國騎腳踏車的規則,尤其是各種交通號誌的意義以及轉彎前應舉手示意。
TUMinternational (TUMi) 提供國際學生協助並舉辦各種活動。我最常去的語言咖啡Language Café由德國學術交流基金會(Deutscher Akademische Austaushdienst, DAAD)贊助,提供免費飲料點心,給想認識各國新朋友及練習語言的人營造舒適的氛圍與空間。一次在語言咖啡遇到國際處的人員,讓我有機會向更多人介紹臺灣!
International Info Day宗旨為讓德國學生得到出國交換及實習的資訊。在TUM國際處的邀請下,我聯絡TUM的臺灣夥伴學校並做了一張海報,在當天向德國學生、國際學生以及校方介紹來臺交流的可能性,成功促進大家對臺灣的認識。
德國學生簽證允許學生打工,除了能讓學生自己養活自己,也是獲取社會經驗很好的機會。當時身邊的留學生朋友在找打工,我想:「別人找得到,我也可以」。因此,我上網學習如何撰寫德式自傳和求職信,廣投履歷,最後得到了應用科技大學學生幫工(studentische Hilfskraft)的工作,協助農業試驗方面的研究。TUM有不少工作博覽會,還有履歷撰寫相關的演講,有興趣在德國打工和工作的可以多加參考利用。
3. 心得與建議
謝謝教育部和國立成功大學的補助;感謝家人朋友與環工系教職員和同學的支持與祝福;感恩英語老師還有德語老師啟發我對語言學習的熱愛,讓我本次交換與人溝通順利良好;很高興能和在德國認識的朋友們一起學習並分享生活點滴與人生經歷,留下難忘的回憶,也使我成長許多;特別感謝慕尼黑台灣同學會以及弗赖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讓我在異鄉也能熱鬧過年過節。
察先到者多人於心得提及傳承不夠。作為小小的回饋,我連結前後屆TUM的成大交換學生,希望經驗能夠更直接地交流。未來希望也能和來成大交換的TUM學生連結,增進兩校學生情誼,也讓交換不是回到母校就結束了!
茲提五點建議,冀後來者能從交換中獲益良多:
1. 多關注:從學校、當地團體、報社、市政府以及學生團體等組織獲得當地各種學習及活動訊息,可以為生活增添許多精彩!
2. 多觀察:不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從平凡中看見不平凡。
3. 多規劃:若將來有意在交換學校或國家學習與工作,交換的同時可以順便為未來鋪路。
4. 多學習:TUM提供許多學習機會,像是免費語言課程、英語德語輔導、求職輔導以及電子資源等。另外,Virtuelle Hochschule Bayern提供在巴伐利亞邦高校註冊的學生免費線上課程。還有,學習生活也是重要的部分。
5. 多探索:探索人生、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