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學年 許同學
一、系別、姓名:護理系 許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日本 北海道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09~2017/09
摘要:
為了精進自己的日文能力並學習日本的長照醫療系統,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我至日本北海道大學交換留學一年,參加的是特別旁聽生SAS(Special Audit Student)計畫,使我得以在當地選修護理專業科目。而在這一年中,我的日語能力有顯著的提升,也順利修畢日本社區、居家與老人等與台灣教育不同的領域,並參與四年級的畢業研究,了解更多台日醫療體系的差異,也在與當地學生的互動中,發現台日教育的不同。因此也仿效當地學生打了四個月的工,不只是有形如金錢的收穫,無形中也有增加了日語口說能力,和滑雪的知識與經驗。我覺得到北海道大學交換留學,是我大學生涯中做過最棒的決定。
Abstract:
To improve my Japanese ability and learn the well long-term care system in Japan, I have been to Hokkaido University for exchange from September, 2016 to August, 2017. My program is called SAS, Special Audit Student, program, and it let me can choose the classes which fit my major, nursing. In this year, I have progressed in my Japanese ability apparently, and finished the lessons of public health nursing, home care nursing, and geriatric nursing smoothly. Besides, I have joined the graduation research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medical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Last, in the interaction of local students, I also discovered the difference of Japanese education form Taiwanese, so that I did a part-time job at the ski resort for 4 months. By doing a part-time job, I not only earned the money, but also improved my Japanese speaking and knew more about the skiing. I think exchanging to Hokkaido University is the best choice that I have ever made in my college life.
1. 目的
從高中接觸日文開始,我就一直懷抱著去日本留學的夢,對於日本文化非常有興趣,自己也很喜愛與外國朋友做交流,另外,在我的專業領域-護理方面,台灣的醫療教育體系多半仿效於日本,且日本早已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學習日本醫療的長期照護系統,想必對台灣未來醫療有所幫助。在成功大學念了三年的書,也習慣了成大的教育與環境,希望能給自己一個機會踏出台灣,踏出自己的舒適圈,看到更寬廣的世界,再加上自己的個性與專業考量,我選擇到日本交換留學。希望自己能在交換留學的這一年中,精進自己的語文能力、拓展國際觀,並且在護理的領域得到更多的啟發。
2. 過程
去年的九月底到今年的九月中,我去北海道大學交換,這段時間配合上日本的學制,我先經歷了第二學期再第一學期。
九月底到三月底的第二學期,我主要是修大學三、四年級下學期的課程。四年級的課程多為選修科目,正適合剛來到日本的我,課業的壓力並不繁重,還有不少參觀醫院的機會,報告也多以英文提交,而這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科目是「災害護理學」。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造成許多傷害,給予日本相當大的衝擊,事情過了5、6年,受災地的復興之路還很漫長,但是環境的復興之餘,受災居民的護理,是我以往從未思考過的事情。災害事件發生的當下,總少不了醫療的介入來處置傷患,然而當救災結束後,還有甚麼是我們能做的呢?我從這一門課,第一次了解日本保健師的工作,雖然災害護理只是保健師工作的其中之一,但我看見了護理人員走出醫院後有更大更寬廣的道路,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為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除此之外,日本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多半必須做研究提交畢業論文後才得以畢業,因此12月底時,也參加了他們畢業論文的發表會。雖然本來就是旁聽生的身分,到這個階段都還有一種「海外見習」,課堂上會被照顧的感覺。
直到一月開始與三年級一起上「在宅看護援助論」與「看護研究Ⅰ」的課,才有不一樣的體驗。在宅看護援助論有許多事前作業,並且分組進行角色扮演,為了在小組間能夠順利進行討論,我從這一堂課開始用日文繳交作業,然而,我遇到了交換留學的第一個瓶頸。第一,日文的文章書寫上有許多限制,與日常對話所使用的詞彙不盡相同,再加上以非母語寫專業領域的報告,難以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台灣與日本的教學方法有差異,在報告的要求上,沒有經驗的我,無法正確的掌握老師要求的格式與內容。充滿困惑寫出的作業,想當然爾,討論時也無法派上用場,即使完全聽得懂組員們討論的內容,但要能實際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才是最大的難題。這段時間裡,留學生活中我第一次有挫敗的感覺。
四月,迎接了一個全新的學期,但不受學期影響的我,仍然是以三、四年級的課程為主。主要與三年級一起上在宅、地域、和老年護理的課程,並且與同研究室的四年級生一起做畢業研究。這後半年的交換生活,幾乎有一半都奉獻給畢業研究,從二月開始每周都會召開讀書會,彼此分享學習的成果。可由於我的身分為交換生,只能做文獻回顧的研究,即便如此,還是花費了許多時間,一直忙到回國前的最後一周,才如願完成研究的撰寫與發表。而課程的部分,許多課都是和三年級的學生一起從概論上起,更完整地了解保健師與居家護理師的工作,還有日本健康保險相關的法規。和當地學生相比,我的修課順序或許有些奇怪,先從技術課程開始,再倒回去上概論,不過這一年當中,扣除實習,我完整修完了老年、在宅以及地域的課室課程。當然此學期也比之前多了更多的報告與小組討論,但有了第一次挫敗的經驗後,我已能掌握報告的要領,在書寫上減少了許多時間,討論時也比之前更能參與其中,實際地作為一位組員有所貢獻。
除了護理領域的專業課程,這一年當中,我也有修習北海道大學開給外國留學生的日語課程。很可惜因為時間上的衝突,一直沒有機會選修口說表現相關的課,但是理解的課程也讓我收穫很多。每週的聽寫與文章的大綱摘要,加強了聽力與閱讀能力,大大地提升了我在課堂上的理解度,也如願以償地通過了日本語能力檢定1級的測驗。
3. 心得
來自台北的我,大學就已離鄉背井來到台南唸書,三年級的外宿經驗也讓我對於這一年久居國外的生活並不感到寂寞孤單,雖然有時會感到鄉愁,可是生活起居的打理很快的就能適應。另外,在這次出國交換之前,我也參加過護理系海外見習的活動,因此原先也懷抱著體驗的心態去了北海道。然而,實際上這一年在北海道大學的學習,遠遠超乎我的預期,課業上完全比照在地學生,甚至有時比在成大的日子還要認真念書。
首先,主要是日語的部分。雖然這並不是我的專業科目,但無論是生活還是課業,日語都是一切的基礎。剛過去北海道的一個月,比起日文,仍然主要以英文和中文溝通。身為觀光大城的札幌,早已習慣了中文訪客的到來,有著許多中文標示與可以講中文的店員,而在歡迎晚會上,面對來自歐美的留學生,不曉得重複了幾遍的英文自我介紹。與日本人的互動,除了早已定稿的招呼用語,許多的對話還是以日、英文單字,還有網路來解決。聽課時也懵懵懂懂的,三不五時就要使用字典查詢單字,此外也經常面臨講話講很快的日本人,只能露出不知所措的表情請求對方重述。經常有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真的了解到為何有人會說「過了N1,才是真正學日語的開始。」此說法,更何況只拿著N2合格證書的我呢?實際到了全日語的環境,才真正明白自己的日語水平。
再來,是台灣與日本的教育差異。同樣為護理系,日本的科別為:成人、小兒、產科、老人、社區、居家、精神,與台灣的分法有些出入,實習時間也不相同。然而,最大的差異在於,北海道大學一年級的課程是不分系的,分成文理組數班,一起上通識與普通物理、化學等科目,除了特別的科系之外,大部分的人只知道自己的學院,等待一年級結束後再依成績選擇專攻。所以專業科目,完全濃縮在二、三年級兩年當中,四年級主要是選修科目與畢業研究。日本的大學生大部分都必須也完成畢業論文才得以畢業,我在今年的四月也參加了指導教授研究室裡大四生的畢業研究,定期與他們開會。
另外,學生的特質也不太一樣。日本的大學生約有九成都有打工,即便是護理系的學生,實習時也會利用假日工讀。這是因為日本人上了大學後,父母並不會每個月給予他們零用錢,所有的花費都必須靠自己賺,因此相對於下課後三三兩兩去吃晚飯的台灣,日本學生則是一哄而散地趕著去打工。反映到了大學課業,日本的報告少有團體報告,多半為個人,就算有團體報告,也會有課堂時間供大家討論,不太需要在課外時間另外約出來討論。然而,以成大為例,每一學期的報告幾乎都需要團體額外花討論,許多行程總是以團體討論為優先,比較難安排個人活動。我覺得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好處,日本學生的獨立自主性比較高,而台灣學生比較有創意,思考也比較靈活有彈性。
最後,關於打工與金錢的分配,我在12月至3月在滑雪場打了四個月的工。原本預計要在後半年日文能力較好的時候再開始,但卻誤打誤撞的從錄取了滑雪場的工作。滑雪場距離市區遙遠,再加上冬天雪地行走不便,每次通勤單趟都必須花費我2個小時的時間。可是滑雪場的工作,在臺灣無法體驗,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體驗,再加上日本的工讀多半會補助交通費,雖然早起感到很疲累,但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不僅是練習收銀的敬語,也學會了一些滑雪工具的相關知識,在幫外國旅客進行翻譯的同時,也訓練了我的日文口說。其實平常在學校,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和日本人交談,因此在滑雪場打工的4個月中,我覺得是我日文突飛猛進的主要時期。
整體來說,我將一年的留學生活按照學期切割成一半,前半年主要著重在日語能力的加強,後半年主要著重在專業領域上的學習,習慣了日本的上課模式與報告要求後,要求自己能像當地學生一樣完成每一項作業與考試。而這一年,也改變了我對學習的想法。沒有了成績的壓力,我卻比在成大時還要努力念書,我也發現學習與打工之間是可以達到平衡的。交換留學,並不是完全的自由,可是當你有權利選擇你要的,不再被任何社交團體或成績壓力所牽絆時,有很多的時間可以與自己對話,發現意想不到的自己。
4. 建議事項
雖然是去日本,但英文能力也不容忽視。留學期間也會認識許多來自歐美國家的留學生,這是一個拓展自己國際觀的大好機會!
多學習一些台灣料理,增進自己的廚藝。在國外吃外食很昂貴,一定會需要自己下廚,不僅可以解開異地留學的鄉愁,也可以用料理與各國朋友交流。
千萬不要主動與日本人交談,因為日本人比台灣人更害羞。你不主動,對方也不會來找你,但若你願意開口說第一句話,對方也會很願意地與你交流。
若是一年以上的留學,很推薦找打工。不僅是可以增加日語口說的訓練機會,也會增加一個與日本朋友聊天的話題。
在專業領域上碰壁了,不用太擔心,但也不要抱持著「如果是用中文,我一定可以做的更好更快」的心態,畢竟我們本來就身為留學生,盡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老師們都會知道,朋友們也很願意幫忙。
比起在台灣的生活,可能多半的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度過,宿舍也都是一人房。要學會 如何好好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