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學年 梁同學
一、系別、姓名:工設系 梁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日本 早稻田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09~2017/08
摘要:
對於因經濟因素卻步的同學,希望我完成零成本留學的經歷,能給予一些可能性與信心。
未來是國際競爭的世界,如果可以透過交換計畫擁有一個海外經驗,將會為自己多添一項武器。並且,在海外嘗試融入異文化,與語言文化都不相同的人達成共識並共同完成一項計畫的經驗,必定能在未來的人生上開花結果。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my experience as an exchange student in School of Culture, Media and Society, Waseda University during September 2016 to August 2017. Sharing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college courses, language-learning and living information, this passage is aimed to offer a reference for people who would like to study and live in Japan in the future. Also, this article will talk about my experiences of interacting with Japanese students and other foreign students.
If you are dreaming of study abroad, but being trapped due 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 hope my no-cost overseas experience can help you and give you more confidence in realizing this dream.
I believe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n exchange student can make you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in this globalized society. Put yourself in a foreign environment, and try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s, who have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you will find yourself growing much stronger in the process and enjoy the benefits in the future.
1. 目的
最初選擇交換學生的動機為希望結合藝術設計專業背景以及語言專長作為未來就業方向,因此在日本提升整體語言能力、在國際都市吸收藝術設計能量為主要目的。卻意外在東京這資源豐富的地方,以及與早稻田大學來自世界各地的正規留學生、雙學位生、交換生互動中,發覺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2. 過程
2-1.學制簡介
台灣的大學多分為院與系兩個層級,早稻田大學則分為學術院、學部、學科/專攻三個層級。其中我們所交換過去的學部,相當於台灣的大學中「院」的層級,因此整個院裡的課程都是可以選擇的。當地學生也會先考進學部(院),到大二時才根據個人興趣進入不同專攻學習。我所交換的文化構想學部雖然只有文化構想學科一系,但當地學生在大二後也會分別進入六個不同的「論系」修習。
而無論什麼科系,大三都會進入ゼミ(Seminar),跟著一位教授做一整年的自主研究,大四則需要提交一份畢業論文。由於我是9月入學,沒有機會參與到4月開始的ゼミ。除了ゼミ以外,我所交換的文化構想學部還有講義跟演習兩種課程類型。前者為大班授課型式,大一開始即能修習,後者則要大二以上才可選修,通常會由老師指定讀物或特定型態的作業,由小組發表以及討論組成小班自主發表。上課的總時數則相較台灣的大學少許多,早稻田大學每學期上課週數為15周(東京大學則僅有12周),規定缺席超過1/3就會直接當掉,一門2學分的課程上課時間為90分鐘,中間沒有休息時間。
2-2.計畫簡介
早稻田大學的交換計畫共有三種項目供選擇,分別是Undergraduate Program、Graduate Program以及Japanese Language Program。
我所選擇的Undergraduate Program是大學部交換,選課權限等同於當地大學部學生,依照你交換該年度的年級區分,可以選擇的學部課程會有所不同。由於我是以大四的身分進行交換,幾乎沒有任何選課限制。除了自己學部以外,還可以選擇其他學部的Open Course(開放給外系修的大班課,但聽說選了是不能退的)、日語教育研究中心的日語課程、Global Education Center開設的各項課程包含體育課(須另繳實習費)等。並且交換生無修課學分上下限,是修課權限非常大的項目。另外,在早稻田大學的制度裡還有和學期間開課項目不同的冬季或夏季集中課程,會在寒暑假期間一次將15周份的課程密集上完,各個學部或日本語教育研究中心都有這種項目,這個部分交換生也可以利用。最後,所有課程在第三次選課之後即不能以任何方式加退選。
Japanese Language Program則是聽說每學期需修習日語課程至少13學分以上(日語課程是90分鐘1學分),並可自由選擇四門其他學部的開放課程。
2-3.學部課程
文化構想學部的理念是培育可以構想未來文化的人才。根據官方說法,文學部與文化構想學部的定位分別是,前者研究過去的學問,也就是文史哲語言心理等經典學門,而後者則奠基於此,研究現代文化並展望未來的新學問,例如探討科技是如何帶動藝術型態的改變,或是設計與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等,可以看到科技社會的進步與變遷是如何影響到現代社會樣貌的形成。由於研究的範疇是相對較新的領域,官方也老實承認未來發展方向是未知數,但也因此,學部裡聚集了許多在特殊領域上有所研究的學者,以下推薦幾門我認為很有收穫的課程,講義課開放外系選修。
設計論(デザイン論)
加島卓老師是東大畢業的教授,知識淵博人也有趣,每堂課會利用影視紀錄片,透過實例去闡述背後所存在的設計與社會互動關係。整堂課下來會看到工業革命到後工業革命的科技與思想上的變化,造成設計上的主流意識形態變化。儘管刻意老朽化、通用設計、從設計師主導到使用者主導的參與式設計等概念,在工設系也經常提及,卻多著重於定義與方法論。在這堂課上,則可以了解基於什麼樣的社會背景而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設計和社會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而形成現代社會的面貌。
廣告文研究(宣伝文研究)
課程名稱雖為廣告文研究,實際上教授內容則涵蓋到整個廣告學概念。荒井誠老師本人是廣告界的業師,視覺化的簡報與淺顯易懂的說明,讓人可以輕鬆吸收廣告基本概念。因此在留學生稀少的文化構想學部裡,難得可以在班上看到中國留學生或金髮碧眼的歐洲留學生。每堂課會從複習上一堂課教授的內容開始,直接運用了「重複曝光增加記憶性」的廣告手法。除此以外,透過日本現在正在流行爆紅的東西,例如你的名字、PPAP、月薪嬌妻的戀舞、電信業者au的廣告等,可以了解到日本目前整體的消費者市場趨勢發展。是一堂上起來很愉快,也會很快速融入日本現代社會的課。
展示企劃(表象・メディア論系演習(メディア・アート))
草原真知子老師有開設相同主題的講義課──新媒體藝術與數位表現(メディア・アートとデジタル表現),該講義課會介紹許多由現代科技產生的藝術及商業作品,範圍涉及人工智慧、互動設計、虛擬實境等先進科技。演習課大致的概念相同,主要的任務則是小組以新媒體藝術作品為主題進行展覽企劃。這是我剛到日本第一個學期參與的討論活動,卻在口語表達與日本人的讀空氣文化中吃盡苦頭。日本人在團體活動中不會明確的表達意見跟好惡,因此我們到了發表前三周才終於確定主題。我發現一旦進入到不同的文化,就不再能用過去的成功模式來套用,需要重新適應跟學習一套跟這個文化溝通互動的方式。
2-4.語言學習
早稻田大學日本語教育研究中心的日語課程非常豐富。開學前可以先到日本語教育中心的線上測驗掌握自己的程度分級,由低至高分為Level1至Level8共八級,分級僅供個人選擇課程參考,並沒有規定沒考到什麼級數就不能選擇那個級數的課程,只有少數老師會在第一周出題測試你是否有足夠基礎上這堂課。
由於分級測驗只有考閱讀跟聽力,個人聽說讀寫程度可能是不同的,例如我測驗結果為Level8,自評聽讀確實有Level7~8的程度,但口說可能只有Level5~6,因此不需要局限於測驗結果,可以先在第一次選課的時候先把有興趣的課程都選起來(採抽籤制,所以也不一定選得到),在第一周試聽階段去聽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這時日語課程都會上兩次45分鐘的Orientation,因此你可以在同一個節次試聽兩門課,再在第三階段棄選課時做出抉擇即可。
職場溝通 職場で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6
這堂課會教你各種在商務場合上接聽跟撥出電話、寫email、會議討論的禮儀跟用法,個人覺得對生活也非常有幫助。例如我在第一個學期當信用卡、帳戶、電信等服務出問題需要打電話到客服時,我不曉得開頭跟結尾要說什麼才好,或是向學校詢問某些事項時,如何寫出一封合乎禮節的信。
傾聽高手才是說話高手 話し上手は聞き上手7
這堂課非常特別,不論線上選課系統或紙本課大上,每周的課程內容都是保密的,只能上課當天依照老師的指示進行活動。它的效果是讓你學到許多溝通上的技巧,每堂課都在跟同學用日語說話、與同學互動下進行,上得很快樂又能收穫滿滿的一堂課。
Level7以上的口說課很容易遇到日語講得跟日本人幾乎一樣好的留學生,常常心靈受挫,但是不要怕!這代表你在舒適圈之外練習了,學語言一定要逼自己多講才會進步,在台灣不容易有這種環境,到國外要好好把握!
大学‧大学院進学に向けての文章表現:レポート作成8
原是為了可以順利產出學部課程上要求的期末報告而選的,後來發現是研究所論文程度的課程,對想在日本就讀研究所的人來說是非常實用的一堂課。就算沒有,修這門課也有助於訓練你的邏輯性與簡潔扼要說明的書寫能力。這堂課最累的是期末必須要寫出合乎論文規格的2500字以上的報告,但由於整堂課循序漸進的安排,我一個連中文論文格式都不懂也沒寫過的人,最後還是寫得出來。你會從基本的書面用字與文化型態開始學起,並且從起承轉合的基本作文、加入正反方意見的意見文等,去練習每個重要寫法。
2-5.生活資訊
短期留學生要在日本安居樂業,住宿、帳戶、信用卡、手機不可或缺。由於所有日本手機門號簽約,都必須綁定一張信用卡扣款,因此,在日本外國留學生要申請一張學生信用卡是完全可行的。
戶口、健保
剛到日本要到區公所去登記住址、辦住民票、辦國民健保,由於第一學期會有留學中心的老師跟WIC社團帶隊協助辦理,在此不詳述。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第二學期是春學期(4月),就需要在四月底到五月份中再去區公所一趟辦健保費減免,沒有打工的學生是減免70%,為數不小,由於這個時候完全不會有人提醒你,千萬不要忘記…
開戶
登錄過住址的在留卡可以至郵局或銀行開戶。郵局開戶是最容易通過的,也比較不會刁難日文說不好的外國人,只要準備已登錄地址的在留卡跟印章就可以馬上拿到存簿,提款卡會在一周後寄到在留卡上登錄的地址。
信用卡
個人推薦申請成功率極高的ANA學生信用卡,上網或郵寄申請後若通過約2-3周會收到信用卡。由於日本的ATM都不是24小時營業,在營業時間外提款、存款、查看餘額等動作都是要收手續費的,我平常在零售店或超市也喜歡用信用卡付款,減少麻煩的提領現金的動作。
手機門號
推薦2016年剛推出的LINE MOBILE,是目前日本市面上最便宜划算跟方便的通信業者。LINE吃到飽不吃網路流量,上個月未使用的流量可以留到下個月續用,選擇網路流量3G以上的方案則連Facebook、 Twitter、Instagram都無限使用,中途可以隨時免費更改方案。並且第13個月起即可網路解約,不需臨櫃辦理。
住宿
早稻田大學國際學生眾多,宿舍床位不足,在早稻田大學公布的線上申請時間的第一時間進入填寫會有較高的機率抽中,而決定你會抽到哪間宿舍的最大關鍵似乎是你填寫的住宿預算。我抽中離學校10分鐘距離的西早稻田宿舍雙人房,網路(房間內需自備網路線,公共區域為Wi-Fi)、枕頭床墊、冰箱等應有盡有,公共廚房設備非常齊全,電磁瓦斯爐、烤箱、微波爐、電鍋、平底鍋或刀子砧板等常用廚具都有,讓我在日本學做料理學得很快樂。
預算
東京一個月生活費,經過實測,餐餐自炊加必需品購買,可以壓在8萬日幣(其中包含私立學校最低宿舍費要價4.5萬日幣)上下,過得舒服一點偶爾出門約在10萬日幣上下,若經常旅遊跟外食則需要12-15萬日幣。若能拿到月額8萬日幣的JASSO獎學金會寬裕非常多。
打工
如果不幸沒有拿到獎學金資格,日本相較於其他國家對留學生打工的限制已經非常友善,只要在機場入關時或至入管局申請「資格外活動許可」,就能擁有一週打工28小時、寒暑假時每日8小時的資格。推薦入關時申請,可以當場跟領到,東京打工時薪多在1000日圓左右,就算只領到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學金也可以靠打工支撐生活費。
實習
在來日之前一直打算找機會實習,但剛來時發現日本主流的實習是所謂One Day實習,也就是日本學生求職活動中的一環。需要經過書審、面試等與求職活動相同的流程,並且通常限定為畢業前兩年的年級,而事實上外國留學生也非常難以跟當地學生競爭,不過想練口說或面試的人可以試試看。
到了下學期我發現有另一個類型是小型新創企業的長期實習(計時薪,通常要求為6個月以上),但是距離回台已剩不到6個月。這種類型的實習會透過非常多的仲介網站釋出徵才消息,可以說是一種比一般餐廳或零售店打工更能練到日文的場合,如果你日文能力夠好,或是有特殊專長都可以試試。
2-6.與人相處
留學生眾多是早稻田的一大特色。交換學生的宿舍環境非常國際化,可以流暢說英文的交換學生通常比可以說日文的更多,與各國學生交流學習新的語言也不是問題。我最佩服的是一位來自美國大學的中國人交換生,他在一年內從只能認得五十音提升到可以跟任何人聊天的程度!因為不怕說錯,積極跟打工的同事或課堂上認識的朋友聊天,儘管不是完全正確的卻很流暢,事實上這才是學習語言正確的方法。
在日本有非常多來自韓國跟中國的大學部留學生,由於國內競爭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激烈,有能力的家長就會把小孩送到日本念書(比起歐美學校可負擔得多了),英日雙外語流暢的人比比皆是。此外,來自北京大學、新加坡大學、台灣大學等各國TOP 1學校的雙學位生也是很好的學習對象,會在宿舍公共餐廳兼交誼廳拼命念書的就只有他們了。和這些人相比,就會感受到自己不僅缺乏競爭力也過度安逸了。
而11月初舉辦的早稻田祭非常有名,最能體現日本學生活力與團隊精神。從主題歌的徵選到發表與MV拍攝(當日周邊商家都會播放的那種)、各類表演與活動規模跟精緻度不是台灣學校的校慶可以比擬的,畢竟日本大學生的重心從不在課業,多在課外活動或打工(很多人念大學不打工生活費是不夠用的)上,而表演性或體育性社團又經常是每天都有社課跟練習的,而這些社會經驗又會幫助他們適應職場上的團體生活。
儘管9月入學會少掉非常多社團活動資訊,有機會去參與一下日本學生這種超認真的社團活動未嘗不是個難得的體驗。
但要說到這一趟交換生涯中,最令我感到挫折的,卻是在與日本人溝通上。在課堂上與日本學生小組合作時,對日本人不把意見講清楚的溝通模式感到困惑,以及遭遇少部分日本人在潛在民族優越感下忽視外國學生意見的情況。我相信去到任何國家,試圖要融入當地文化時,都會產生強大的阻力。我一位同時在大阪大學實驗室交換的朋友也遭遇了相似的狀況,最初試圖要聽懂日本人話語之外的弦外之音,卻壓力大到在實驗室裡哭出來,後來她決定聽不懂就直說,大家反而慢慢習慣她這種溝通方式,甚至日本人自己也覺得這樣比較輕鬆(但在他們的文化裡,日本人自己是不能的「有話直說」的,儘管他們都認同這樣比較輕鬆)。
我在展示企劃的小組計畫中也嘗試過很多方法讓日本人做出決定推展進度,最後發現用選擇題取代問答題,會更容易瞭解不願意表達意見的日本人心中的偏好。入境隨俗的同時,適時的在日本社會裡發揮外國人特色,至少,我遇到的留學生全都保有願意表達意見的特色。
我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認定自己是個突然來到這間學校的「外來者」,而用盡力氣想去融入、做個「不會造成你們麻煩的認真的外籍生」,想要獲得當地學生的認同。是的,我在許多課程中的表現完全不遜於日本學生,也都拿到很好的成績,但那卻是個不能肯定跟認同自己價值的心態。身處異鄉在語言能力不能發揮與母語同等水準,過去的能力被砍到只剩30%,必定是受挫的。學習在異地做個自信又謙遜的「外人」,保持一部分原生的文化特色,或許才是在海外存活下來的關鍵。
3. 心得與建議事項
非常幸運能在大學最後一年一圓日本留學的願望。位處台南刺激跟競爭較少,經濟允許情況下可以早一點到國外大都市看看,讓自己更有學習動力和目標。
在前往日本以前,我一直認為如果跟台灣或中國學生混在一起,就會練不到日文,又或者打工會壓縮到課程學習的時間,而沒有選擇打工。但現在改觀了許多,多與他人互動接觸,會獲得很多意外,懷抱目標的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旅途中帶給你的新刺激。
同時,也由於一年是如此的短暫,在設定主要目標時,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要有系統的提升日語能力,請多加利用日本語教育研究中心打穩基礎,然後找各種機會去實際使用;要學習專業知識,請利用學部課程或研究所計畫。要獲得外國人在日本的各類生存資訊,找正規留學生,或比你早到宿舍的雙學位生,會比日本人更了解留學生的需求。
要獲得與日本人真實互動的經驗,參加社團(最好可以一起參與活動舉辦項目,例如新生招募、成果發表等)、打工或長期實習,比起純粹語言交換、語言交流社團或課堂項目會更為深刻。但由於這些都是屬於需要長期投入跟經營的項目,最好可以在出發就先蒐集一些資訊,確立一個目標。
早稻田大學跟東京這個地方資源非常豐富,來到早大,跨出交換生甚至日本學生的圈圈以外,來自世界各地的雙學位生、留學生會帶給你世界級的衝擊,會意識到自己過去的視野有多狹隘、自己有多不足。身為交換學生的一年很珍貴也很短暫,同時也具有許多可能性可以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