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林同學
一、系別、姓名:資源所 林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中國 同濟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09~2017/01
摘要:
為什麼想去交換?從下定決心準備英文檢定時我這麼問著自己,因為能讓我認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還能趁機遊覽該國的名勝古蹟。在上海交換期間,除了認真上課以外,對旅遊也不馬虎,五個月裡去了七個地方,體驗過北方負二十度的乾冷,和南方冷到骨子裡的濕冷;吃過各地特色美食, 有意想不到美味的食物,也有可怕到令人發寒的。若要想理解一個國家,就住下來吧!看看當地的博物館,多和當地人交流,才能細細品味這當中的樂趣,也能藉此發掘到真正的好與不好。
Abstract:
Why I want to become an exchange student? It’s a question asked by myself when I decided to prepare IELTS. That’s because 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s an exchange student, I could know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an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historical sites. In the period in Shanghai, not only concentrated in class, but also went traveling. I went to seven places in five months, including Suzhou, Nanjing, Beijing, Hangzhou, Wuzhen, Harbin and Huangshan. I’ve experienced the dry and cold weather (the temperature was under -20℃), which really frozen me (however it’s easy to beat the cold when covering all the skin with thick clothe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wet and cold weather in the south (not like the dry weather in the north, winter moisture could infiltrate my clothes and keep me trembling), and ate local specialties (like quick-fried tripe of old Beijing, Fried Pork in Scoop and pan-fried bun) . If you want to realize a country in a short period, the fastest and most efficient way to know is LIVE DOWN! Going to museums, visiting historical attractions and try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r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in the place will make you find out more fun among your exchange life.
1. 目的
交換學生一直是我在大學生活裡最想完成的一件事,但這夢想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遺忘,直到大三上時有朋友去香港交換,才激起了我的動力。我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台灣,最多也只是畢旅去泰國而已,但玩樂式的行程並不能讓你融入當地並了解他們的文化。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住上 一個學期,會怎麼樣呢?我想了解不同文化間人們的思想,認識當地潛規則,儘管都說著中文,但究竟還有什麼樣的差異?除此之外,還有旅遊,一定要去過歷史課本上的著名景點,如長城、紫禁城等。
2. 過程
去交換前要先辦好台胞證以及買機票,再到網路上搜尋歷年心得,還要參考旅遊建議的必帶項目,一定要備好基本用品(那些在台灣用習慣,但在中國買不到的),再三確認是否有遺漏,務必花心思在這點上。交換的過程,為期五個月,這期間修了兩門課,很幸運地都遇到很棒的老師和組員,除此之外也很積極參加校內活動,認識一些中國朋友。去了北京、蘇州、黃山、南京、哈爾濱、烏鎮以及杭州,嘗過了當地必吃的美食和走過必玩的景區,最後在一月底回到台灣。
3. 心得
其實來到上海以後才發現,那裡的一切大多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我們總是想像著穿梭在上海市區的高樓大廈與中西風融合的石庫門巷弄中;想親眼見到最有名的地標東方明珠與歷史課本上常出現的名詞「十里洋場」;想像自己乘著大郵輪夜遊黃浦江,一邊吹著江上的微風,一邊將上海的夜景盡收眼底;卻忽略了遍地的垃圾和隨處可聽見的喇叭聲;忽略了隨地吐痰的路人和永遠散不去的二手菸;忽略了人們並不像台灣那樣友善,服務人員給的永遠是那一張張臭臉。美麗的景色和人們的素質相衝突,使得我加倍了對台灣的思念,總數著距離回家的日子。
學校裡的設施差強人意,從教室的投影機到健身房器材,無一處讓人滿意
,也算是讓人最失望的地方。尤其宿舍,儘管費用便宜,但設備太差,竟然沒有書桌檯燈,而且床竟然還是用木板條拼成,中間還有空隙,宿舍房間非常昏暗與潮濕,很難想像未來要在這樣的地方住上一學期,廁所也老舊,剛搬進去時毛巾架還是壞的!健身房收費單次20RMB,但設施實在不與置評,很多器材都壞掉很久了還沒有人來修,器材數量也少得可憐,整體CP值真的很低。
剛來到陌生環境,總是特別思念遠在家鄉的親朋好友,且相較於其他學校成群結伴來的人們,又更顯得孤獨。儘管如此,還是努力克服住這種感覺,也訓練自己變得更加獨立,試著一個人旅遊,前一個月先在上海周邊玩,如南翔古鎮、朱家角古鎮以及泰晤士小鎮,習慣了以後,開始規劃較長途的旅行,又去了蘇州、南京、烏鎮以及杭州,一開始嘗試自己出遊時非常緊張,很怕中間會出什麼意外或差錯,但其實中國的地鐵、高鐵以及公車都蠻安全,只要切記不要把自己暴露在危險的情境即可,如女孩子不要單獨乘坐計程車、不要太晚回到旅社等等,要是有不知道的事就四處詢問,不論是售票或是交通都可以。
其實中國大多數的人聽口音就知道你來自台灣,他們也很樂意替你解答。如有次在蘇州的某一晚安排去了金雞湖看夜景,由於怎麼都找不到通往中間島上的路,所以問了在一旁休息的爺爺,一問之下才知道百度地圖上的標示是代表水路,而不是給人走的,他很熱心地告訴我應該沿著右湖岸走,看到的夜景才是最美,他聽口音知道我來自台灣,還和我討論起兩岸的政治狀況,一直聊到我驚覺時間不晚了,才急急忙忙告辭。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相當清楚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現況,這是我相當佩服的一點,反觀台灣人的政治冷漠,除了在網路上當酸民吐槽自己的國家,對政治了解的人實在少之又少,也使我開始督促自己要積極去涉略兩岸議題。
學校裡的生活還算愉快,基本上不太需要外出就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中國的物流相當快,買的衣服與日用品都不必等待很長的時間,貨會送到學校的儲貨點,屆時貨運會用簡訊通知你取貨,亦可請人代取,比較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東西還是大潤發會比較便宜。學生餐廳口味偏鹹,一開始很不習慣,但久了會覺得很好吃,而且學校都會有政府補助,所以一餐可以用台幣50上下解決,嘉定校區內部還有一個生活廣場,如想吃不一樣的可以到那裡去,除了餐廳外,還有飲料店及地下賣場。
校內的活動很多(但都有一種臨時感,不管是主持還是表演都會讓人覺得草草了事),但最好玩的莫過於學生會國際事務處舉辦的Buddy Program!在裡面認識了各國學生,還和一位中國女生變成好友,之後還一起出去玩呢!能夠一次接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的十分滿足。課程的部分,由於修的和台灣的領域完全不同,所以對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東西,雖然只有兩門課(市場營銷與人力資源管理),但都遇到認真授課的老師,所以也帶了很多知識回台灣。
雖然這一趟旅程讓我對中國的幻想破滅,但他真的是一個有著美麗風景的國家,還有形形色色的古都以及歷史建築,可惜之處在於人民的素質尚未提升
,很多歷史古蹟或博物館裡都能看到人們吐痰或隨地丟垃圾,我相信並不是每一位中國人都如此,還是能遇見彬彬有禮、儀態大方的人,而且我也相信不是每個人都對台灣抱有獨佔感,認為台灣一定要收歸回中國領土。
曾經,在微博上的公眾號「今日台灣」裡有一篇文章中寫道:「有些中國人不喜歡台灣人太過禮貌的舉動(對他們而言),這會讓他們感覺很彆扭」,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想。在哈爾濱的公車上,有位坐在旁邊的爺爺和我分享他去台灣的心得,我問「你最喜歡台灣的什麼地方呀?」,他說他最愛的就是台灣人的熱心與善良,而且每個人都很有禮貌,「你會覺得台灣人太過禮貌到讓你覺得不自在嗎?」,爺爺告訴我:「不會呀!我很欣賞這樣,因為大家的禮貌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不像在中國每次去買票時,售票員的態度都很差也很兇。」,不管在哪裡,台灣在我心中都是最棒且最有人情味的國家,遇到也同樣認可這點的中國人,真的令我開心至極。
摘要:
為什麼想去交換?從下定決心準備英文檢定時我這麼問著自己,因為能讓我認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還能趁機遊覽該國的名勝古蹟。在上海交換期間,除了認真上課以外,對旅遊也不馬虎,五個月裡去了七個地方,體驗過北方負二十度的乾冷,和南方冷到骨子裡的濕冷;吃過各地特色美食, 有意想不到美味的食物,也有可怕到令人發寒的。若要想理解一個國家,就住下來吧!看看當地的博物館,多和當地人交流,才能細細品味這當中的樂趣,也能藉此發掘到真正的好與不好。
Abstract:
Why I want to become an exchange student? It’s a question asked by myself when I decided to prepare IELTS. That’s because 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s an exchange student, I could know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an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historical sites. In the period in Shanghai, not only concentrated in class, but also went traveling. I went to seven places in five months, including Suzhou, Nanjing, Beijing, Hangzhou, Wuzhen, Harbin and Huangshan. I’ve experienced the dry and cold weather (the temperature was under -20℃), which really frozen me (however it’s easy to beat the cold when covering all the skin with thick clothe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wet and cold weather in the south (not like the dry weather in the north, winter moisture could infiltrate my clothes and keep me trembling), and ate local specialties (like quick-fried tripe of old Beijing, Fried Pork in Scoop and pan-fried bun) . If you want to realize a country in a short period, the fastest and most efficient way to know is LIVE DOWN! Going to museums, visiting historical attractions and try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r make friends with, people in the place will make you find out more fun among your exchange life.
1. 目的
交換學生一直是我在大學生活裡最想完成的一件事,但這夢想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遺忘,直到大三上時有朋友去香港交換,才激起了我的動力。我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台灣,最多也只是畢旅去泰國而已,但玩樂式的行程並不能讓你融入當地並了解他們的文化。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住上 一個學期,會怎麼樣呢?我想了解不同文化間人們的思想,認識當地潛規則,儘管都說著中文,但究竟還有什麼樣的差異?除此之外,還有旅遊,一定要去過歷史課本上的著名景點,如長城、紫禁城等。
2. 過程
去交換前要先辦好台胞證以及買機票,再到網路上搜尋歷年心得,還要參考旅遊建議的必帶項目,一定要備好基本用品(那些在台灣用習慣,但在中國買不到的),再三確認是否有遺漏,務必花心思在這點上。交換的過程,為期五個月,這期間修了兩門課,很幸運地都遇到很棒的老師和組員,除此之外也很積極參加校內活動,認識一些中國朋友。去了北京、蘇州、黃山、南京、哈爾濱、烏鎮以及杭州,嘗過了當地必吃的美食和走過必玩的景區,最後在一月底回到台灣。
3. 心得
其實來到上海以後才發現,那裡的一切大多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我們總是想像著穿梭在上海市區的高樓大廈與中西風融合的石庫門巷弄中;想親眼見到最有名的地標東方明珠與歷史課本上常出現的名詞「十里洋場」;想像自己乘著大郵輪夜遊黃浦江,一邊吹著江上的微風,一邊將上海的夜景盡收眼底;卻忽略了遍地的垃圾和隨處可聽見的喇叭聲;忽略了隨地吐痰的路人和永遠散不去的二手菸;忽略了人們並不像台灣那樣友善,服務人員給的永遠是那一張張臭臉。美麗的景色和人們的素質相衝突,使得我加倍了對台灣的思念,總數著距離回家的日子。
學校裡的設施差強人意,從教室的投影機到健身房器材,無一處讓人滿意
,也算是讓人最失望的地方。尤其宿舍,儘管費用便宜,但設備太差,竟然沒有書桌檯燈,而且床竟然還是用木板條拼成,中間還有空隙,宿舍房間非常昏暗與潮濕,很難想像未來要在這樣的地方住上一學期,廁所也老舊,剛搬進去時毛巾架還是壞的!健身房收費單次20RMB,但設施實在不與置評,很多器材都壞掉很久了還沒有人來修,器材數量也少得可憐,整體CP值真的很低。
剛來到陌生環境,總是特別思念遠在家鄉的親朋好友,且相較於其他學校成群結伴來的人們,又更顯得孤獨。儘管如此,還是努力克服住這種感覺,也訓練自己變得更加獨立,試著一個人旅遊,前一個月先在上海周邊玩,如南翔古鎮、朱家角古鎮以及泰晤士小鎮,習慣了以後,開始規劃較長途的旅行,又去了蘇州、南京、烏鎮以及杭州,一開始嘗試自己出遊時非常緊張,很怕中間會出什麼意外或差錯,但其實中國的地鐵、高鐵以及公車都蠻安全,只要切記不要把自己暴露在危險的情境即可,如女孩子不要單獨乘坐計程車、不要太晚回到旅社等等,要是有不知道的事就四處詢問,不論是售票或是交通都可以。
其實中國大多數的人聽口音就知道你來自台灣,他們也很樂意替你解答。如有次在蘇州的某一晚安排去了金雞湖看夜景,由於怎麼都找不到通往中間島上的路,所以問了在一旁休息的爺爺,一問之下才知道百度地圖上的標示是代表水路,而不是給人走的,他很熱心地告訴我應該沿著右湖岸走,看到的夜景才是最美,他聽口音知道我來自台灣,還和我討論起兩岸的政治狀況,一直聊到我驚覺時間不晚了,才急急忙忙告辭。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相當清楚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現況,這是我相當佩服的一點,反觀台灣人的政治冷漠,除了在網路上當酸民吐槽自己的國家,對政治了解的人實在少之又少,也使我開始督促自己要積極去涉略兩岸議題。
學校裡的生活還算愉快,基本上不太需要外出就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中國的物流相當快,買的衣服與日用品都不必等待很長的時間,貨會送到學校的儲貨點,屆時貨運會用簡訊通知你取貨,亦可請人代取,比較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東西還是大潤發會比較便宜。學生餐廳口味偏鹹,一開始很不習慣,但久了會覺得很好吃,而且學校都會有政府補助,所以一餐可以用台幣50上下解決,嘉定校區內部還有一個生活廣場,如想吃不一樣的可以到那裡去,除了餐廳外,還有飲料店及地下賣場。
校內的活動很多(但都有一種臨時感,不管是主持還是表演都會讓人覺得草草了事),但最好玩的莫過於學生會國際事務處舉辦的Buddy Program!在裡面認識了各國學生,還和一位中國女生變成好友,之後還一起出去玩呢!能夠一次接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的十分滿足。課程的部分,由於修的和台灣的領域完全不同,所以對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東西,雖然只有兩門課(市場營銷與人力資源管理),但都遇到認真授課的老師,所以也帶了很多知識回台灣。
雖然這一趟旅程讓我對中國的幻想破滅,但他真的是一個有著美麗風景的國家,還有形形色色的古都以及歷史建築,可惜之處在於人民的素質尚未提升
,很多歷史古蹟或博物館裡都能看到人們吐痰或隨地丟垃圾,我相信並不是每一位中國人都如此,還是能遇見彬彬有禮、儀態大方的人,而且我也相信不是每個人都對台灣抱有獨佔感,認為台灣一定要收歸回中國領土。
曾經,在微博上的公眾號「今日台灣」裡有一篇文章中寫道:「有些中國人不喜歡台灣人太過禮貌的舉動(對他們而言),這會讓他們感覺很彆扭」,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想。在哈爾濱的公車上,有位坐在旁邊的爺爺和我分享他去台灣的心得,我問「你最喜歡台灣的什麼地方呀?」,他說他最愛的就是台灣人的熱心與善良,而且每個人都很有禮貌,「你會覺得台灣人太過禮貌到讓你覺得不自在嗎?」,爺爺告訴我:「不會呀!我很欣賞這樣,因為大家的禮貌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不像在中國每次去買票時,售票員的態度都很差也很兇。」,不管在哪裡,台灣在我心中都是最棒且最有人情味的國家,遇到也同樣認可這點的中國人,真的令我開心至極。
4. 建議事項
1. 不用帶太多衣服過去,因為淘寶很方便,可以在中國買就好,也相當便宜,但必須貨比三家。
2. 個人清潔/保養用品,如:洗髮乳、沐浴乳與洗面乳,建議在台灣購買帶過去,中國的價位偏高。
3. 手機門號離開機場以後再辦(可以的話,因為我是一個人前往上海,又沒有認識的人,怕找不到集合地點才去申請),機場的費用都很高,而且給的費率也較差。
4. 宿舍暖氣的部分建議不要購買,非常貴!!!!!而且是算一年的份,上海的冬天雖然很冷,但靠著暖暖包和厚外套還是熬的過去的!
5. 選課時請務必謹慎,因為過了選課時間後,同濟大學是無法退選的,如果要退選還必須聯絡自己學院的老師,但成功率相當低。
6. 學餐的口味偏鹹,一開始很不習慣的話建議帶一瓶水進去,可以稀釋後再食用。
7. 記得辦國際學生證,成大學生可以在圖書部辦,在買機票上會有很多優惠,在中國也可以拿來買景點的學生票,假如有些景點不給交換生買優待票的話,或許國際學生證行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