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薛同學





一、系別、姓名:材料所  薛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中國 武漢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09~2017/01

摘要:

我去中國武漢大學交換學生,從一開始沒有很想去大陸交流,到最後格外珍惜這次交流經歷,慶幸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對中國大陸的各方面發展都大為改觀。我將分享當時申請交換學生項目的事前準備,所思所想,以及申請後到武大前的過程、修課經驗和日常生活和觀察。在中國大陸生活我特別對他們的第三方支付、網購和高鐵發展特別讚賞,而對他們的平均人文水平我認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最後,我提出我對於兩岸發展的一些體悟和觀點與同學們分享。這次交流的經驗讓我了解和反思兩岸的政治問題,以及政體不同導致兩岸發展差距愈來愈大的原因所在。

Abstract:

I went to Wuhan University to join the exchange student program. At the beginning, I didn’t have high willingness to go to China for exchange. But, in the end, I really cherish this exchange experience and feel glad that the choice was correct. My aspects of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are greatly changed. I share the preparation, thoughts, processes of applying for exchange student program, the experience of attending courses, and the daily life observation in China. I particularly appreciate their third-party payments, online shopping and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s; however, I think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ir average human level. Finally, I put forward some of my understanding of cross-strait development

and ideas and share these with the students. This exchange experience make me understand and reflect on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issue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of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becoming bigger result from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1. 目的

在我的大學和研究所求學生涯當中,受到身邊許多去過外國交換學生的朋友影響。在他們身上,我觀察到出國求學過的同學都比較有國際觀、了解其他國家的國情、容易學會站在不同立場不同文化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且生活也比較多采多姿,各自有著他們自己的人生故事。因此,在我大學最後一年才萌生出國交流的想法。於是在我回到成大母校唸研究所時的第一年就開始計畫並準備申請交換學生項目,為的是像我身邊朋友一樣,能夠出國見見世面,了解不同國家的學制和國情,並且進一步把足跡向外拓展至世界各地,讓自己有一個無悔的學生生涯。

2. 過程

由於申請成大的交換學生項目必須在開始的一年前就需要做準備,原本自己是想要到歐洲的學校交換學生,然而 2015 年的 9 月 10 月連續考了兩次雅思皆失利,都只有 6.0 分,不足成大要求申請非中國大陸學校的最低門檻 6.5 分。那時我準備雅思考試有將近 4 個月卻還是沒有達成目標,這讓我實在憤慨萬千,感嘆自己沒有語言天賦。因此,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當下有”不得已”選擇中國的學校去交換學生的感覺。時至今日,倒是蠻慶幸最後來到中國的大學來交流。那時在可選擇交流的中國大學當中,因為自己認為既然要交流就要找個文化、地區發展和台灣差異較大的城鎮去觀察學習。再耳聞北京有嚴重的霧霾、上海則是以前自己去過、覺得消費太高、生活步調快,應該和台北的生活型態差不多,就不考慮選填北京上海的學校交流;反而看了武漢是位於中國的中心位置, 九省通衢,去各地旅遊的相對位置都比較近,武漢大學排名也是在中國大學中的前 4 名,因此就將武漢大學排在我志願序第一位,很順利地就錄取了。

在選課修習方面,由於我是研究生的身分,在武大的課務系統上,研究生和本科大學生是獨立分開的,我在武大的線上選課系統是不能選本科生的課程。然而,因為我已經滿足成大的畢業學分門檻要求的情況下,我並不要將武大的課程學分轉換成我的畢業所需的修課學分。經過與成大國際事務處多次的書信往返確認後,我只需要滿足我校成大交換學生計畫的規定——學生於交換期間至少須選修並通過兩門正式學分課程(須與交換系所之專業相關且非語言、文化或體育類之課程)。於交換結束後須獲得交換學校獲得學分之成績單或修得學分證明。若無交換校開立之相關證明或成績單,不得退還保證金且須繳回學校提供之各類型補助(包含獎學金補助以及學雜費減免等)——最後我選了兩門課,一門是水利水電學院李進平教授開設的可再生能源與發電技術,另一門是我選擇交流的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劉海林講師開設的諾貝爾物理獎實驗課,也依照自己興趣旁聽了一些課程。來介紹一下我所修習的這兩門課程:李進平教授開設的這門課是在介紹各式各樣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包含水力、風力、太陽能、地熱、生質能等發電方式,淺入深出的介紹這些技術以及國內外的相關產業的發展,旨在讓同學能夠了解認識當今社會所存在的再生能源發電方式。如果認真聽講,是可以學到不少東西的。李進平老師教學相當認真,給人和藹可親感覺,問他問題總是面帶笑容, 是一位好老師。成績考核方式則是出席率佔 20%、上台報告佔 40%、期末考(開卷考試)佔 40%,是一門好課程。

另一門則是諾貝爾物理獎實驗課,課程內容是有關歷年來諾貝爾物理獎的實驗內容,包含康普吞散射實驗、核磁共振等實驗。成績結算方式只需要繳交手寫實驗結果報告即可通過。本來我的課程是預計上 7 週,但後來修課人數太少,只
有 4 個同學,因此老師最後只上 4 週,多餘的時間就不用去上課了。

還有一項非常特別的課程安排就是在大陸唸本科和研究生,都必須修政治課,很類似我們高中上的公民課,課程內容在講述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討論有關中國政府所執行的政策意義和目的,國家的未來規劃願景等議題,是一類很好幫助同學了解中國社會的課程系列,我們可以學到試著以大陸人民的角度看待中國社會的面向。由於這對交換生來說不是必修課,每個院系都有開設給自己院系同學上的政治課,同學可以選擇去旁聽。

另外,武漢大學地課表安排有點特殊,一周七天皆有開設課程,一節課 45分鐘,下課僅 5 分鐘,每一節都不是整點上課,所以一開始在記住上課時間有點不太方便。通識課程通常被安排在晚上上課,由於大部分的同學都住在校區內的宿舍,因此這樣的課程時間安排很像是我們台灣高中生晚上還要上晚自習的感覺。課程設計還是以週數來規劃,如 1-13 週、1-18 週,因此同學如果要規劃旅行或其他計畫時需要注意課程週數。

當錄取武漢大學交換項目後,等待至八月底才開始收到武大校方的正式錄取通知書和接待訊息,因此未來學弟妹如果很晚才收到訊息不用太慌張。接著,武大會有同學組織所有台灣至武大交換的學生加入一個微信 WeChat 群,他們代表學校負責台灣交流生接待事宜,有任何問題都會有同學協助幫忙解答。而武漢大學負責處理台灣交流生的校方單位是港澳台學生事務處,負責的老師是張娟老師(據說好幾年來都是張老師負責),也是她來組織武大接待我們的同學。之後要記得持續關注這個群組的訊息,負責接待我們的同學常常不時會發布一些活動訊息,很多活動都非常有意義而且讓同學享有很好的福利待遇,例如2016 年的中秋節湖北省台灣同胞聯誼會就舉辦了中秋 DIY 包月餅的活動,聚集了許多在武漢的部分大學的台灣同學,以及一些在湖北發展的台商和政要,讓大家有一個凝聚感情,互相交流的機會,最後聯誼會還免費送所有同學們一份月餅。還有一次港澳台學生事務處免費招待港澳台同學遊覽長江三峽和三峽人家三天兩夜的行程,在旅行遊樂之餘也讓同學們了解認識在湖北宜昌的世紀水利工程——三峽大壩和獨特的當地土家族文化。

在日常生活方面,我首先最感到震驚的就是這裡第三方支付的普及所帶來的方便,近年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幾乎遍布中國大陸許多城鄉,在武大校園逛菜市場都還可以用不用帶現金,只需要手機就可以像攤販付款,這樣高效的交易方式在你初次使用時一定會感到非常驚訝。還有中國的高速鐵路現在也為大家帶來許多便利,他們的鐵路網路分布愈來愈廣大,愈來愈深入各級城市,班次愈來愈多,衛生和服務品質也相當不錯,這是中國大陸邁向文明的重要發展之一。

然而,在大陸生活時,我最不能適應的就是他們駕駛開車幾乎不禮讓行人, 人車爭道的情況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行人就算走在斑馬線上,駕駛開車也會想盡量開過去,如果行人傻傻地等待車子停下來讓你走過去,除非有紅綠燈,否則駕駛不可能讓行人,因此行人都要搶時間穿越,並且可能需要具備賭駕駛不敢撞你的心理。在日常生活消費方面,其實現在大陸各級城市的物價都幾乎不比台灣低,反而高了不少,這倒是打破了我以前舊有的觀念,同學們要去交換時對於花費開銷要有心理準備。

作為交換學生,當然少不了出去旅遊,這個學期我總共去了 11 省 1 直轄市, 旅遊的內容就不是這篇心得的重點了,同學可以自行上網搜尋。比較特別的是, 由於我是研究生身分,在大陸政府的規定當中屬於有薪階級(我研究生室友說政府每個月才給 500 人民幣,根本很少),因此買景點門票沒有學生票半價優惠(政策規定 24 歲以下的全日本科生才享有半價),對於想到處旅遊的研究生同學實在很不公平。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想知道怎麼享有優惠請私下寄信聯絡我:hsuehchunmu@gmail.com,或是微信:nexon119。

3. 心得

其實這 145 天的交換學生期間讓我大開眼界,我從原本對大陸的無知、沒有太大願意瞭解中國大陸,到現在覺得大為改觀,體認到大陸各方面的發展進步和有待改善的部分,這段人生經歷著實令我永生難忘。我想,這段日最讓我有深刻體悟的就是讓我真正親自觀察到大陸現今的發展,已經不是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落後中國,而是許多方面的發展進步都已經超越台灣非常多,實在令人感慨不已。也比較體認了解到兩岸的政治問題,和政體不同對兩岸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差距。最有感的就是相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會因為民主政治的議會制度,在政策措施推行方面須和各部會磋商協調和面對民眾的輿論,發展效率沒有中國大陸共產黨治國來得高效,以至於兩岸經濟發展差距愈來愈懸殊,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讓我們這群 90 後世代的台灣年輕人不知何去何從的感覺。

4. 建議事項

到大陸或是其他地區交換,都是一段嶄新生活的開始。面對新環境,不可避免的需要認識新的人事物。我強烈建議學弟妹們未來到國外交換一定要具有開放的心胸態度,盡量結交新朋友,培養好社交能力,經營好人際關係以拓展人脈, 我想社交能力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軟實力。當你具有國際的社交人際網路,這些朋友們不只能幫你打開國際視野,有朝一日你可能需要他們的協助,或是他們能夠接待你到他的國家家鄉旅行,這何嘗不是特別的人生體驗呢?

人民幣也要準備好來換,個人是帶大約 10~15 等值台幣的人民幣來大陸開戶後存入,如果不夠再請家人電匯過來,可以很快就到帳。武漢大學校園內有銀行, 台胞似乎僅能在中國銀行開戶,詳細情況到時候會有接待同學協助,不用太擔心到武大沒有人協助。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