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唐同學





一、系別、姓名:政治系  唐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奧地利 林茲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09~2017

摘要:

「交換學生」是個我從進大學以來就設定好的近程目標,一方面是基於自己對於學習不同語言以及文化的熱忱,另一方面則是想要去看看這個世界的遼闊,拓展自己的全球視野,並且也期望能夠訓練自己在不同環境下的適應力。

在交換的學期間,除了體驗奧地利的大學生活之外,也走訪了許多個國家,且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這段過程中,我學著如何在真正的「異地」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同時學會妥善規劃課業以及旅遊。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與外國人們的交談,到了歐洲才深刻體會到英語雖然為國際語言,但其實就連在我們所認知「先進」的歐洲,許多人還是沒有辦法以英語作為溝通的語言,所以經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挫折。然而在這短短的五個月當中,我也學會了跟著歐洲(奧地利)人的步伐生活,那些體驗也使得這一學期的交換學生這成為了我求學路上最燦爛的一段時光之一。

Abstract:

 Going on student exchange has always been my short-term goal since I got into college. On one hand, I do have strong passion toward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ll over the globe;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ws me how huge the world is to travel around and further broaden my horizon. Also, I did expect this experience to foster my ability of adapta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exchange semester, I not only learned how college life is like in Austria, but also visited as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as I could and met frien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re, I learned how to live on my own abroad as well as learned how to arrange time well between classes at school and trips outside the city of Linz. The biggest challenge there must b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foreigners since I realized the surprising fact that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part of Europeans don’t know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of English well and some even don'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by English. As a result, I had confronted quite a lot of obstacles even in my daily lives there due to language problem. Somehow, during my five-month stay, I did succeed in keeping up the European kind of living pace. All the experiences I had in Europe make the exchange semester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memories within my student life.

1. 目的

在尚未成為一位大學生之前總是羨慕那些高中甚至國中畢業就出國去喝洋墨水的同學朋友們,或許是因為從小自己就對於學習不同語言以及體驗各地文化具有很大的熱忱,又或許是由於三年前第一次的美國遊學的美好經歷,讓我因此就將交換學生作為大學生涯中必須完成的重要目標之一。一開始也只是單純抱持著「出走去看看世界」這樣的想法,卻也沒有料到這短短五個月的經歷著實改變了我對於這世界的想像。

2. 過程

想要成為交換學生的第一步無非就是向學校提出申請,其實要準備的資料並不複雜,只是如果想要去中國以外的國家進行交換勢必都得要取得托福或是雅思的成績,我們一直以來最常用的多益可是派不上用場的。在送出所有資料之後,就是等待國際處公布錄取名單了。

在確定自己在正取名單後,就可以開始準備申請簽證、購買機票等相關事宜。通常歐洲學校的交換時間是一個學期,因此只需要向奧地利台北辦事處申請Visa D即可,在奧地利辦事處的官網都會清楚註明需要準備的文件,這時候只需要等待交換學校寄給你錄取、住宿證明等資料就可以去申請了,而辦理簽證的手續費則是一百歐元。

機票部分建議可以去辦一張國際學生證,向旅行社或航空公司購買機票時都會有優惠,而且可能也還會有增額的行李重量可以使用。接著就只需要把半年的行李打包好,搭上飛機,其餘當地的註冊事項就會由交換學校負責幫助你完成了。
過程與心得

我的交換學校位於奧地利的第三大城「林茲」(Linz),從維也納機場必須再轉乘一小時四十分至兩小時的火車才能抵達,方便的是機場內就有火車站,也不用多花費甚麼力氣就可以安全抵達林茲了。在出發前,交換學校通常會以email通知你去登錄一個ESN的系統,這是歐洲交換學生聯盟,在每一個學校都會有一個ESN社團,社團裡的學生負責幫助交換學生處理適應的大小事,在你登錄基本資訊之後,他們就會將你分派到一個mentor group中,你的mentor通常會主動聯絡你,關於接機事宜等等,所以基本上只要自行抵達林茲火車站後就會有mentor可以協助你抵達學校宿舍了。

林茲大學有很多學生宿舍可以選擇,但大多數的國際學生都會住在Juluis-Raab-Heim,他是半旅館式的經營模式,會有24小時的前台,每天會有打掃阿姨幫忙清理房間垃圾,一到兩週一次房間清掃以及床單換洗,雖然不能說是環境最舒適的宿舍,但是對於交換學生來說算是十分便利,不需要自己購買床單等,而且在那邊認識的大多數交換學生也都會在那聚會,離學校以及輕軌站也只有十分鐘的步行路程,地理位置還算是便利,步行距離也有超市、Subway、漢堡店等,但如果覺得住在學校旁不甚便利的話也可以選擇住在近市區的宿舍,學校宿舍網站都有提供每個宿舍的房間圖片以及地理位置資訊。

在開學之前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先修德文課程,懂一點德文的確對於在當地生活很有幫助,因為林茲不像維也納是個國際大城,所以懂英文的人其實也不如你想像中的多,有時候簡單的招呼、生活用語、數字等等都可以幫助你在當地生活更暢行無阻,而且歐洲許多國家不是使用德文就是語言與德文十分類似,所以其實是個十分實用的語言。

這邊大學課程特別的是他們並非每門課都有每週固定時間上課,在課程查詢的網頁上或是學校提供的課程brochure中都可以發現,有些課程是屬於密集課,這些課有固定的上課「日期」,但可能一堂課必須從下午上到晚上,不過整個學期可能只有五天上課日而已。特別也要注意在選課的過程中要小心不要有太多課程重疊的情況,學校方面也會幫你安排跟一個課程的coordinator見面,檢視選課的狀況。

大學生活其實跟台灣並沒有很多不一樣,只是老師上課的方式以及與同學互動的應答模式的確比台灣熱絡許多,再來,課程內容其實相對於台灣是不難的,對我們來說應該不會有太艱深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每學期的第一堂課都必須出席,否則就會直接被視為退選,而且大多數老師都十分重視課堂出席率以及準時到課,這點倒是要特別注意了。順帶一提,校園雖然佔地不大,但還是有些美麗的地方,在四季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也時常會有校外人士來校園內走走、運動等。

九月初的奧地利氣候都還算宜人,但大約在九月中之後氣候就突然轉涼,大概就是台灣冬天的氣溫,只是因為不常下雨,空氣乾冷,只要穿好保暖的衣服都不會覺得特別冷,一直到十一月左右,氣溫就會在個位數還有零下中間擺盪,但是只有在戶外走動的時候才會感受到嚴寒的溫度,室內都有暖氣設備,只要謹記出門全副武裝即可。我在奧地利的這個學期據說是二三十年來最冷的冬天,下了非常多的雪,積雪的程度連奧地人都覺得訝異。

除了學校課程之外,我也花了很多心思以及時間在旅行上面,除了奧地利境內幾個著名的城市以及景點之外我也在課餘時間造訪了十多個歐洲城市,從對於歐洲交通網絡的一知半解,到現在對於大多數歐洲自助旅行的交通住宿安排暸絡指掌,搭過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理解每個國家複雜的交通網絡系統,還有善用離線地圖……雖然不能說自己真的多瞭解歐洲,但是對於我曾經拜訪過的城市,基本上都能夠給予一些有用的實質建議以及安排,這是我在交換學期當中所學習到的一個最自豪的技能。

再來談談食物,這應該算是台灣學子最不能習慣的部分了,早上沒有早餐店眾多的早餐選擇,而且大多數麵包店或是超市販賣的都是冷麵包,通常距離住宿也都有段距離,所以時常都是在宿舍裡泡泡麥片或烤土司解決。而正餐的部分,他們的食物大多數都偏油又偏鹹,食材基本上就是肉類、馬鈴薯或薯條、生菜還有濃湯,而且每間店的菜色都差不多,雖然有許多亞洲餐廳,但口味仍然偏重,不過還算是可以彌補我們想念家鄉菜的心情。學生餐廳有很多選擇,但西餐的種類其實也都差不多,口味上雖然不算差,但也算不上好吃就是了。言而總之,真的很少亞洲人可以習慣歐洲人的飲食,所以可以盡量在出發前攜帶一些泡麵或是醬料、零食等,真的可以彌補我們思鄉的口腹之慾。

當然在歐洲也遇到了不少不順心的事情,像是在巴黎這個竊盜大城丟了身上所有錢財還有值錢的物品、遇到冷漠的警察還有難以溝通的辦事人員等等,在那個無助的當下都會很想念台灣,大多數人都很願意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不管這些人來自哪裡,都會想盡辦法幫助他們,而在歐洲的經歷往往是沒有人會真正在乎除了他們個人以外的利益,而且在辦事效率方面也是完全令人嘖舌。然而,在歐洲還是有許多令人開心的人事物,像是我在某一堂課認識的兩個奧地利人,雖然見面的機會並不多,但是他們總是對於文化差異以及政治方面的議題十分有興趣,自然與我也有許多話題可以說,也總是很仔細的聆聽我的看法,我們可以談論較為嚴肅的議題,也可以像一般朋友般談談平時的生活瑣事。再來是我的德文老師,她的教學方式很活潑,和學生相處起來就像朋友一樣,德文課也讓我覺得這半年的歐洲交換生活很快樂。最後是我的室友,是一個荷蘭籍的研究生,在瑞典攻讀碩士,但是也來到了奧地利交換,雖然一開始我們的生活方式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但在互相尊重還有配合的情況下這一個學期都相處得很好,我們會在房間談論上課的情況、奇怪的教授甚至一些私人事情的分享,有時候也一起運動、party等。或許與這些朋友的關係並不是非常的親密,但是與這些人的相遇真的為我的交換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


半年的交換生活其實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或許在當地的生活其實不如你期望的那般美好,但是回頭想了想,這樣的機會也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把握在當地的時光,走去看看你想造訪的地方,接觸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體驗當地特有的文化活動、美食,試著去理解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素,擁抱不同文化的特質以及不完美,雖然在過程當中大多數人都會很想家,然而回到家後卻又會開始懷念那些在歐洲的日子,然後開始懊悔當初自己沒有完成所有預計想做的事情,所以好好把握作為交換學生的那些時光,這些體驗將會是你學生生涯中很特別又美好的一段回憶。

3. 心得與建議事項

1. 歐洲的治安真的不比台灣,不管在哪裡都要隨時注意好個人的財物,不小弄丟、遺失了找回來的機率也真的微乎其微,而且證件遺失的補辦是很麻煩的。
2. 就算只是身為交換學生的身份,課業上或許沒有很大的壓力,但是所休息的課程其實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很多不一樣面向的東西,而且全英文的上課環境同時也在訓練著我們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盡量不要顧著玩樂忽略了這些實質的東西。(而且林茲大學對於學生就學狀況算是滿嚴格的,曾經就有人因為都沒有出席課程而直接被送回台灣…)
3. 外國人的互動與交流模式跟亞洲很不同,他們不會因為亞洲人比較被動內斂的個性就會特別與你交談,想要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朋友最好是自己走入人群當中,主動認識朋友。
4. 最重要的是:盡情享受任何一個當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