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王同學





一、系別、姓名:中文系 王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中國 北京師範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09/01~2017/01/11

摘要:

在成長過程中,曾閱讀過許多關於中國的報導,因為想親自證實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故事,也想實際走訪中國文學的發源地,我透過成功大學的交換生計畫,前往北京師範大學學習。為期四個月的交換生活,我在北京學習、旅遊、當志願者,用最貼近的眼光觀察、並體驗文化差異。北京讓我體驗了在台灣完全沒有接觸過、甚至也想像不到的經驗,像是初次看見雪、參觀皇帝的故居、品嘗當地美食,這個城市帶給我驚奇、厭惡、疲倦、麻木、歡欣、感動及不捨等諸多複雜的情緒。我無法斷言我看見了真正的北京,但我能肯定的說,我喜歡北京。

本文簡要紀錄我赴北京師範大學交換的動機、於課業及當地生活的體驗心得。

Abstract:

Growing up in Taiwan, it’s very easy and usual to read lots of news about China’s legendry economy growth, lupine learning style of students, and so on. Basically, we can access all the good news happened in China. This thing truly confused me because I living in Taiwan, which is very close to China but still completely don’t know if that is real or not. I want to find out the truth by myself, so I choose to be the exchange student to China. The second reason I want to go to China is that I major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NCKU, so I think China is a right place for me to study and do researches. Luckily, I am chosen to be one of the exchange students to BNU, which located in the capital of China.

In the past four months of my exchange-student life, I studied, traveled, volunteered, and lived as a culture observer. Beijing definitely gave me lots of different experiences that I will never have in Taiwan, such as seeing snows for the fist time of my whole life, walking down the gallery that ancient emperors used to do, tasting local cuisines that have special flavor, etc.


Even I occurred some awful things in Beijing, and did not sure whether I find the true situation about China society or not, I still loved being in Beijing. I am so glad that I can be the exchange student in BNU!

1. 目的

關於交換學生的申請動機和目的,對我而言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為什麼要去交換」、「要去哪個國家、城市交換」和「要去哪所學校交換」。

為什麼要去交換?大學四年,應該是求學時期中最可能把想法實踐的階段了。或許是被主流媒體影響吧,我覺得人生一定要有在國外生活的經驗!長期而深入地生活-而非蜻蜓點水似地旅遊-能貼近外國人的日常、認識他們的價值觀念,即使會產生優劣比較,但至少接觸了不同的思考方式,進而開闊了自己的視野。雖然也曾出國旅遊不少次,但長期住在國外的經驗,我卻是未曾有過,因此便想利用大學期間申請交換學生,可以在國外生活,也能繼續念書。
  
要去哪個國家交換?因為生長背景及求學經歷的關係,讓有身分認同小困擾的我,一直有著親自到中國的想法。再者,身為一個台灣孩子,成長過程中聽聞許多關於對岸的謠言、毀謗、吹捧、讚揚,不管是哪一家報社的新聞報導、教科書的灌輸,我其實不太敢全盤接受,於是便萌生了改天一定要去中國看看的想法,畢竟雙眼看見的景象,總會比第二手資料真實。最後再考慮到我的科系背景(中國文學系)和未來就業優勢,中國或許能使我與更多作品產生連結。綜合以上因素,我選擇中國作為交換國家。

  
要去哪所學校交換?因為是師培生,所以在挑學校時,我會優先選擇師範大學或校內設有教育學部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是中國國內排名第一的師範大學,為了彌補當年未能考上台灣師範大學的遺憾,索性選了北京師範大學,後來也非常幸運地被錄取。

2. 過程

 交換期間的過程,我將分為三部份論述,分別為:課業、生活及旅遊、志願者體驗。
1. 課業
  我申請在北師大的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即為中文系)學習,而在交換期間,我總共修習三門課,為「科幻文學研讀」、「民俗學概論」以及「教育電影的心靈史」。「科幻文學研讀」和「民俗學概論」皆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而「教育電影的心靈史」為教育學部開設的公選課。以下我將簡短分享課堂文化觀察與「科幻文學研讀」的課程介紹及心得。
  「科幻文學研讀」授課教師為吳岩教授,是我求學歷程中最喜愛的課!這門課的在北師大開了十多年,每年教室都爆滿,是超級火紅的課,這學期的修課人數就有200人。吳岩老師上課很幽默,從言詞間可以看出他對科幻作品的熱愛與專精!上課內容著重在科幻文學的歷史、科幻作品(包含電影與文學作品)的分析、還有少量的科幻影片播放,基本上以講述式課程為主。評量方式為兩次作業,內容包含閱讀、分析、統整文本,字數限制分別是兩千字與三千字以上,算是挺輕鬆的。這類型的專業選修課,是你越有興趣,能學到的越多。我個人非常喜愛科幻文學和科幻主題的影視,所以對老師的講解便很有共鳴、收穫很多,上起課也很開心、很有動力,更可以利用台灣學生/交換生的身分向老師請教問題。
  某次課堂,老師播放了中國國產電影《橫空出世》,內容大致拍攝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國內的科學家是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下製造出原子彈等核子武器。電影播放結束後,教室響起了極度熱烈的掌聲,根據這裡的課堂文化(下段將會提到),這陣掌聲或許算是來得正常,但也讓我非常疑惑:原子彈是非常危險、危害相當大的武器,為何成功製造出來,會使這群同學開心到給予掌聲?畢竟發明原子彈的科學家們,至今都表示十分懊悔。我便利用台灣交換生的身分向老師提問,說明自己來自台灣,不太明白同學們鼓掌的緣由。老師親切而詳盡的解釋,當時中國(實際上現在仍是)對美國抱有「複雜」的情感,而中國能靠自己的力量製造出原子彈,代表中國得以與美國抗衡,同學們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而感動。我也順勢問了許多關於中美之間的問題,老師回答問題後,也延伸了自己對台灣各方面的看法。那次的提問,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主因是我能鼓起勇氣問出那看似尷尬的問題,並且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令我收穫豐富的資訊。所以非常建議交換生與老師交流!
  而身為交換生,觀察課堂文化也是學習重點之一。這裡的課堂善於利用通訊軟體,常會使用微信的「面對面建群」功能將全班同學加至群組內,往後有重要事項(如作業、考試事宜)、課件(即上課所用之檔案)都會在群組中發布。這種方式,能讓缺席的學生清楚了解狀況、省去學生獨自向教師備份上課ppt的時間、重要事項也公正公開,不會發生死無對證的情況。
  另外一個有趣的課堂文化是,老師宣布下課後,同學們會給予一陣掌聲。而且據觀察,掌聲似乎是代表學生對課堂的喜愛程度,內容越貧乏空洞的課程,掌聲便越小;學生越喜歡這次的上課內容,掌聲便越熱烈。雖然我不太確定鼓掌背後的用意是為何,是以顯對老師的尊重或欣賞嗎?或是要感謝老師?但應該都是有良好的立意吧,所以我覺得這舉動挺不錯的。

2. 生活、旅遊(app推薦)
  到國外交換,最精采的就是生活體驗了吧。初到北京時,需要先開銀行帳戶及申辦手機號,幸運的是,北師大東門外就有中國銀行及中國移動,所以方便辦理。小建議:如果學伴有空的話,務必請他同行,有時辦理手機號需要中國人民的身分證號。
  港澳台交換生被安排住在校園內的留學生宿舍-新松公寓-內,留學生公寓的居民來自各個國家,算是個很容易認識外國人的機會。宿舍是雙人房,幾乎沒有個人空間,雖有暖氣、電視、冰箱、獨立衛浴,每天也有專人打掃,但住宿費每天60RMB還是稍嫌昂貴。
  北師大校園,生活機能應該算非常好了。有許多食堂、超市、商店、郵局,還設有代收貨品的近鄰寶取貨櫃(http://www.zkfc.cn/),校園周邊也有許多餐廳、百貨,離公交站也很近,出外旅遊購物都非常便利!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園內消費、校園無線網路費,都要用「校園卡」付款。校園卡能綁定銀行帳號,校園卡餘額不足的話,只要在儲值機轉帳即可,很方便!若在生活或學習方面遇到問題,可以詢問青協或國際處的老師。
  在北京市旅遊的方式,多為搭乘公交、地鐵,有時也會騎腳踏車、搭計程車。搭乘公交車和地鐵皆以一卡通付款(可在校園內文具店購買),公交一趟大多1RMB、地鐵則3~5RMB左右;想騎腳踏車,可下載app「摩拜單車」、「ofo」,利用共享的方式租借腳踏車;搭計程車可下載app「滴滴打車」,快車、拼車等車種價格不一,可自行選擇,還能預先知道價錢。
  北京的觀光景點,交換生們幾乎都可以買學生票(買票時出示校園卡即可),價差與一般票頗大的。有些景點還會分淡/旺季,價格不同,出遊前可上百度百科、螞蜂窩等網站查詢旅遊資訊、用「高德地圖」查詢出遊路線。各大著名景點,如頤和園、圓明園,都會發行獨立app,裡頭會有詳細的遊覽路線、景點的背景故事等資訊,出遊前下載好,可以省去租借導遊機的費用!
  日常活動的部份,推薦「Someet」平台,會舉辦許多免費的活動,參與能大大增加認識當地朋友的機會;也有許多青年旅館或咖啡館、活動空間會推出微信公眾號,並在公眾號上發布活動訊息;「豆瓣」上也會整理北京地區文藝活動(如展覽、音樂會)的訊息,交換生們可以搜尋一下。

3. 志願者(志工)體驗

  在交換期間,很幸運地參與了由間隔年工作室主辦的「北京大學生Fringe嘉年華(Fringe藝術節)」並擔任志願者。我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在幕後,協助表演者及舞台道具、並維護燈音控設備,偶爾也需要撰寫影評、劇評。藝術節為期兩週,共有十個表演團隊及節目,規模說不上大,但對我而言仍是很難得的體驗。志願者沒有培訓的時間,所以上場時會非常緊張、手忙腳亂,但工作室的負責人劉凱總是很有耐心,並且全然支持我的每個決定,甚至還會幫我安排新的學習機會。雖然工作室距離學校車程一小時,每次的參與時間幾乎是一整天的時間,離開工作室時都是深夜,還要忍受0℃的寒風,很辛苦,但收穫也相對很多!我也因為擔任藝術節的志願者,有機會觀賞當地劇團的話劇演出《嘿,是我》。表演台詞融入當地特有話題、用詞和時事,再加上腔調,讓我有些看不懂,但非常具在地化特色,覺得非常值得!

3. 心得與建議事項

四個月的交換時間,有時覺得很漫長、想趕快回家,但多半時候,我是不想離開北京的。雖然,北京的環境客觀而言與台灣差異很大,食物重鹹、氣候乾冷、霧霾嚴重、行動支付普及而方便、人的數量明顯多出好多,更不用說文化方面的差距了。不過,也正因為我在兩地都生活過,我不會輕易斷定哪一個地方比較爛、給差評,相反地,我反而能比較中立地說出雙方的特色和優點。能很貼近的觀察、理解當地的生活型態和慣習,是交換生特有的權利,也是交換生最珍貴的體驗。所以,不想離開北京的原因,還有待其他的交換生自行體會囉。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