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潘同學





一、系別、姓名:歷史系  潘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荷蘭 萊登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08~2017/01

摘要:

能夠獲得到荷蘭萊登大學交換的機會真的十分幸運。能夠透過這個機會體驗不同文化和生活,學會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變得更加獨立,學習更加認真用心地去享受生活。還擁有了到國外大學修課的經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課程就是Dutch Painting,除了盡很多心力在課堂的預習和複習上,也打破了我對歐洲藝術史既有的概念,也讓我更能活用在生活中。除此之外,還運用了在歐洲的時間,到附近幾個國家旅行,體驗各國的風情和文化。在這五個月中,結交了不少朋友,也藉由修習課程、旅行和生活拓展了自己的視野。這份報告書會有更詳盡的內容,也希望可以幫助到往後想要到萊登交換的同學。

Abstract:

It is my honor having the chance to be an exchange student in Leiden University. I experienced different culture and living, and also learned how to manage my daily life. I became more independent and knowing how to enjoy life. It is a rare opportunity to attend courses in Leiden University. I was impressed by the class “Dutch Painting”, apart from putting so much effort in previewing and reviewing for the lesson, this class broke my established impressions for European art history. In addition to that, I made use of my time while I was in Europe. I traveled to countries nearby Netherlands, and experienced a variety of national customs and culture. During these five months, I made some good friends and broaden my horizons through courses, traveling and living. There will be more details in this report; I hope it will be helpful to those who want to enroll to Leiden University. 

1. 目的

上大學以前,多多少少耳聞了一些交換學生的故事。進入大學後,看見系上的學長姊、同學有不少也申請交換學生到其他國家,無論是歐美國家或是亞洲國家。想要申請交換學生的種子默默在心中萌芽,希望可以在學生時期多體驗各種不同文化,增廣見聞,並且可以到截然不同的教育制度下學習。於是,在大三的那年決定把握住申請交換學生的機會。


選擇荷蘭萊登大學的原因,首先是萊登大學人文學的排名相當亮眼,身為歷史系學生的我很想要體會看看國外的大學是如何教人文學科,並且重視人文學科。其次,荷蘭人的英文為非英語母語系國家排名第一,因此身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可以先不必為語言上的障礙而煩惱。萊登大學有許多課程都是英文授課,有滿多不同領域的課程可以選擇。最後,荷蘭雖然不是個大國,但是其地理位置很好,要通往歐洲其他國家都滿方便,可以藉著在歐洲的空閒時間旅行。

2. 過程

2.1 申請與行前準備
十二月校內甄選結果公布之後,就可以開始準備萊登大學的線上申請。比較特別的是,在線上申請的時候就要先選課,經過對方認可後才確定有選到課。這個部分選到的課之後還可以做異動,但是還是不要太馬虎的選。由於萊登大學沒有自己的學生宿舍,是與房仲公司DUWO合作提供學生住宿。住宿的地點散佈在萊登各地,或甚至是海牙,也有供不應求狀況。因此建議在完成線上申請後,可以先申請住宿,填志願序並繳交housing fee,以免最後沒有被分配到住宿,到陌生的地方還要再找房子。在五月中收到錄取通知後,就開始要準備MVV和VVR需要的文件。保險的部分是購買AON ICS Complete,每個月大約40歐元,當然也還有其他選擇。
2.2 學業
萊登大學並不是像台灣的大學有自己的校園,各個學院或是系所都在同一個區塊。萊登大學處理學生事務的PLEXUS、人文學院、法學院、自然科學院、體育中心都分布在不同地方,距離從騎車三分鐘到十五分鐘都有。
在萊登大學的這個學期,我選了兩門課,分別是Introduction to Dutch Studies以及Dutch Painting 1400–1950,總共是15 ECT(歐洲學分)。Introduction to Dutch Studies是專門開給國際學生的課,課程內容大概是在介紹荷蘭的歷史、地理、文化、語言、藝術史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課外活動,是老師帶著大家騎腳踏車更深入了解萊登。至於Dutch Painting的課程,老師很用心製作上課講義,也就是課前的閱讀文本。由於是藝術史的領域,剛開始有一些專有名詞比較不熟悉,但是經過幾個禮拜下來的課前預習,就會越來越上手。透過這兩門課,除了對荷蘭有基本的認識之外,也對於平常比較難接觸到的荷蘭藝術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過去對於歐洲藝術的了解,大多都是著重在義大利、法國等國家,而這次修習的這門課則讓我對歐洲藝術有更開闊的了解和認識。除此之外,在荷蘭的博物館中都可以看到在課堂中有提及的畫作,感覺更貼近藝術。

2.3 生活
剛抵達荷蘭的時候有許多繁雜的事情要處理,要到市政廳註冊、肺結核檢查、去銀行開戶、辦手機、購買生活用品等等,Facebook社團Leiden Housing裡面許多二手用品可以購買。接下來將分為食、衣、住、行來分享。
由於外食的費用比較高,在交換期間大多都是自己煮比較多。我住的宿舍是共用廚房和衛浴的,因此大家會在廚房有交流。我也因為和日本和印尼鄰居吃飯時間相近、食物的口味和菜色比較相似,在後來的幾個月裡我們都一起煮飯,讓煮飯成為更有趣的事,也有人一起分享,也能品嚐到不同國家的料理。萊登有幾家超市,Albert Heijn、Dirk、Hoogvliet、Jumbo等。AH價格比較高,品項比較齊全,品質也相對比較好。可以到AH去拿bonus card,每個星期會有不同打折的商品,持有這張卡才可以打折。萊登有一家叫做新世界的亞洲超市,規模稍小。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到海牙的東方行或是華南行,都可以找到不少亞洲食物或食品。荷蘭比較有特色的食物就是haring、pancake、hutspot,我與同行的朋友都覺得荷蘭是美食沙漠,所以還是自己煮比較經濟實惠。
荷蘭的天氣相當難預測,時常一天之內可以放晴、下雨、起霧,也有一天下好幾場雨的狀況,或是前一秒還放晴,下一秒就下起雨的情形也是有的。在陰晴不定的荷蘭,最需要的就是一件防風防雨的外套,尤其在萊登都是以騎腳踏車代步,要在風大的荷蘭邊騎車邊撐傘並不容易。雖然無論是用腳踏車前的箱子載小孩,或是拉著行李箱騎車都難不倒荷蘭人。
住宿的部分,位在萊登的有幾個選擇,我住在Hugo de Grootstraat,距離Plexus還有人文學院很近。Hooigracht/Kloosterpoort/Middelstegracht以及Kaarsenmakersstraat則是位在市中心,距離超市、市集都很近。Smaragdlaan的話距離學校和市中心比較遠,但是內部比較新。我被分配到Hugo de Grootstraat位在地下室的房間,窗戶比較小,採光也比較不佳,也沒有common room。房租會因為不同房間而有差異,甚至是在同一層樓的也有差。若是想要選擇Hugo de Grootstraat,可以的話建議不要選擇地下室的房間。
在萊登市區內,主要是騎腳踏車或是走路。在荷蘭人人都有至少一部腳踏車,腳踏車道也相當完善。在荷蘭境內的交通,要記得購買OV chipkaart,就像悠遊卡一樣,可以搭乘公車、輕軌、火車等大眾交通工具。OV卡可以分為不記名跟記名的,記名的除了在尖峰時間外都可以打六折。整體而言,荷蘭的交通算是滿方便的。

2.4 休閒與旅遊

在荷蘭境內搭火車相當方便,只是經常會有火車延誤或是取消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天氣不佳或是維修等狀況,如果有安排行程要多加留意。至於到鄰近的國家旅行,除了搭飛機有廉價航空的選擇外,越早決定好行程訂好火車票越便宜,或是可以搭乘巴士。在歐洲各個國家間移動其實滿方便的,可以趁待在歐洲的機會到各個國家去開拓視野也不錯的經驗。

3. 心得與建議事項

藉由這一次到荷蘭萊登大學交換學生的計畫,在一個不同文化的環境中生活,接觸到了很多從前沒有遇到過的狀況,也訓練自己更加獨立。剛開始的生活難免都會有不習慣和需要慢慢適應的,還好在荷蘭講英文都可以通,荷蘭人也都很友善,所以很快地就融入了當地生活。學校的OWL week也讓我們能夠認識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雖然經常會有歐美國家的人最後還是一群,亞洲國家的人一群這樣的狀況,因為生活方式、話題、文化造成的差異。在異鄉遇到同樣來自台灣的朋友,最顯得更加親切和熟悉。很幸運地來到萊登可以遇到一群很合得來的台灣朋友真的很難能可貴。這些朋友共患難,也一起旅行,一起上課、煮飯、度過各種節日。

在交換的日子中,有許多時間是與自己獨處的。學習如何跟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適合的是什麼也是這一次交換生活中的一大收穫。每個人選擇出來交換的目標都不一樣,只要能夠有明確的目標,並在交換期間努力實踐,都會創造下獨一無二的回憶的。

從申請到交換的過程,謝謝家人一路上的陪伴,也謝謝一起去交換的其他學長姊的陪伴和照顧,還要感謝給予我交換學生這個機會的成功大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