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曾同學
一、系別、姓名:資源系 曾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新加坡 新加坡管理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6/08/01~2016/12/20
摘要:
Abstract:
I was supposed to have graduated in the summer this year. However, I felt like to postpone one extra semest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yself by studying overseas as an experience. Thus, the drive of applying for the exchange program in my mind was gett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After handing in all the required document for the application, I was informed that I successfully gained the admission from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SMU), which was my second position. I was thrilled and relieved at the moment when knowing I was going to Singapore. Shortly after my excitement and relief had just settled, the whole tedious procedures of enrollment, matriculation and notifications of anything I should know bombarded my email account from SMU. But my will to get out of my comfort zone and to demand myself to make some changes was bigger than anything else; as a result, I was able to deal with any detail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the whole requirement from SMU on time and succeeded to start my brand my experience in Singapore.
In the almost four months of exchange there, I explored the city quite a lot and also had my own insight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terms of education system in SMU, local material price level,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tance…etc. Overall, it was without doubt one of the best experience that I have ever had in my life.
1. 目的
大三大四的那段時間,因為即將面臨畢業之後還找不到自己要什麼的恐慌,所以跟很多的學長姐和教授談很多系上畢業之後能選擇的出路,並且評估了各個選項的優缺點以及納入自己的個性作為比較基準,得出了一個在當時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即為出國攻讀研究所。然而,即使做了這個決定,自己心中卻還是有很多懷疑的聲音,很難真的這麼毅然決然地相信自己當時選擇是肯定的,因為沒有真正走過是永遠不會知道的,所以當時默默地決定申請校內的交換學生計畫,去真正的確認出國念書這件事情是否是自己真正渴望在畢業之後走的下一步。
因為這些因素,也開始積極地利用各種管道去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尤其在準備托福跟GRE的過程當中,更讓我確定了自己選擇先出國交換的意念。我相信有準備這些英文檢定的同學都知道,準備的過程實在是相當的艱辛,會遭受重重的挫折感和自我懷疑的不安,若沒有堅定的意念是很難熬過這些檢定的準備過程。我就是其中一個在準備的過程當中懷疑自己是否真正有資格或是真的很明確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出國申請碩士的人。而我認為出國交換正是當時能消除我心中自我懷疑的最佳選項,因為我實在是還需要更強大的動機才能貫徹出國申請碩士的念頭,於是就開始了各種申請的流程,包括中英文自傳、讀書計畫和托福檢定等等…。
a. 為什麼選擇新加坡?
新加坡對我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不太熟悉的國家,熟悉的是在準備出國碩士檢定的時間閱讀了大量國外大學不同的碩士課程的資訊,而新加坡的大學在這些留學資訊裡面有著響亮的名號,尤其是在亞洲,在去年的QS大學排行裡面,新加坡國立大學便已經是亞洲第一的大學了,因此很嚮往著那邊與時俱進的學術環境,也去聽了校內一些有關新加坡就學以及就業的演講,稍微耳聞了那裏競爭的教育環境跟職場生態,讓好勝的我很想去嘗試嘗試同樣是在亞洲但是教育環境卻相去甚遠的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機構;而不熟悉的是,其實根據我媽的說法,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有去過了新加坡兩次家庭旅遊。因此我對這個國家可說是既陌生又熟悉。
而當初在填寫欲交換大學的志願序時,我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跟新加坡管理大學列為兩所夢幻的選項分別填寫在第一和第二個志願序,其實對於這兩所大學被錄取的機率沒有抱太多的期望,所以主要還是將希望集中在後面四個比較實際的選項,然而很意外地當申請結果出爐之後,我竟然錄取了新加坡管理大學,而我似乎也是唯一一個正取,我才了解到原來大部分的同學選擇交換都會想去文化差異較大的歐洲國家,而新加坡之所以沒什麼人申請(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只有我一個人申請)其中的原因我想出了名的激烈的學習環境、和文化相近的刻板印象都是讓大部分人怯步的主因,導致這個選項沒有相對歐洲各國這麼吸引人,即使他在亞洲大學的排名是名列前茅的。
2. 過程與心得
交換的過程中當然充斥著各種波折跟不適應,在此我就分成:食、住、行、育、樂。
a. 食
新加坡的物價水準是國際上知名的高,所以從台南去到那邊的我,由於習慣了南部的平易近人的物價以及高水準的美食,到了新加坡實在是很難適應啊。當然在那邊要吃的最經濟實惠又健康美味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開伙,如果真的想省點錢到東南亞各國旅遊,自己煮飯吃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那邊大部分的住宿選擇都是配有簡易的廚房設施,但是缺點就是一開始可能要先投資一筆錢在買廚具上面,以及要夠勤勞煮飯,或是要對煮菜有一定的熱誠,否則還是會花掉不少的時間跟體力的。所以結論是如果你真的不適應那邊的食物,你就要有心理準備花不少的心力磨練自己的廚藝,一方面省錢一方面也吃的習慣。如果是習慣外食的同學,當地的熟食中心(hawker center)事非常普及的,其實就像是台灣的美食街,但它是在沒有冷氣的開放空間。裡面賣的食物通常是平民小吃,優點是價格相對餐廳便宜但還是比自己煮貴,但是當地的口味偏鹹跟油膩,而且外食的用餐習慣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像是紙巾是要另外付錢的、廁所是要投錢的、桌上的紙巾是別人拿來佔位子的等等文化上用餐的差異。如果是比較沒有預算限制的同學,在這也給個餐館的參考價格: 吃到飽的壽喜燒(台幣1000元左右)、鼎泰豐(價格幾乎台北的兩倍)、韓式燒肉(學生優惠中午吃只要400元台幣左右)…總之吃外面餐廳一餐大概500~600台幣跑不掉,當然也取決於你的食量。
b. 住
在那邊的住宿價格方面,可以說是相當驚人,因為新加玻可說是寸土寸金的代表之一,所以以我住的學生套房為例,一個月含水電價格大約是700新幣,折合台幣大約是16000元,而我住的是四人房的房型,有兩間房間一間兩個人,套房裡有簡易的客廳、餐廳、冰箱、廚房以及浴室,可以說是看起來滿齊全的,但是缺點是學生旅舍的行政流程以及辦事效率實在很低,而且服務態度有時也不是很好。而這間是和我交換的學校(SMU)有簽約的青年旅社,非學校的宿舍,所以出入的人並非全是學生,還有其他社會階層的人。它叫做YoHa,它是一間專門辦理國際學生住宿業務的集團,新加坡有不少間YoHa,但是不知為何管理階層的行政效率如此的低。大多數SMU的交換生都會登記這間,因為不用再另外找房東,而價錢也是相對平易近人的了。但是要注意申請時間,因為透過學校申請才有較低的價格,如果是個人申請價格還會在更高。
c. 行
新加坡的交通非常的方便,捷運系統幾乎觸及各個地區,而且公車也很發達。由於SMU是位在市中心的管理大學,所以學校底下就有一個捷運站,且周圍還有兩個鄰近的捷運站,從我住的地方(chinatown)到學校搭公車也只有4~5站的距離,一趟也才不到20塊台幣。而且因為那邊自家車私有化所需要的錢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高,所以路上計程車也很多,可以說是交通非常方便的國家。
d. 育
教育的部分,我想有在關注新加坡的人都有耳聞當地非常競爭的學術生態,但究竟是多麼的激烈呢? 大概就是上課的時候沒有人在聊天睡覺滑手機、全部戰戰兢兢的舉手發問或是回答教授的問題(因為課程參與佔了大約總成績的15%~20%)、開學第一周圖書館已經滿了七成到八成左右、課堂上很難交到朋友、大家對於成績的重視從上述個點可以看出。
而我在那上課遇到了問題有以下這些:全英語授課、當地人很重口音的新式英語、以及課堂上來自東南亞各國家的full time學生(尤其以印度最為多數)的口音、教授的口音、以及截然不同的教學系統(互動式研討教學),是一個非常注重學生的課程參與度的系統,以及沉重的課業壓力使的融入課堂變得困難。
光是口音的部分就花了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真正的了解到課堂上發生了什麼事,頭一個月實在是很痛苦,一堂課整整三個小時幾乎是呆坐在位子上,緩慢的適應當地學生老師的講話語速和口音,但學習到的知識實在很有限;再來就是互動式的教學,花了我很久的時間才敢真正的舉起手勉強說出幾個英文字,一方面是當地人講話語速實在太快,一方面對自己的英文沒信心,另一方面則是完全沒有受過這方面類似的訓練,不知道要說什麼。沉重的課業壓力來自於他們的大學四年所學的東西完全是工作取向的,所以他們的GPA非常的重要,而且他們每位學生都被強制規定每一年都至少要找一份實習,所以能畢業的學生至少都有四個實習的經驗在履歷表上。而且當地的學生都有著怕輸的精神,所以念書真的是念的很勤勞再加上有很多期末報告,所以其中以後圖書館幾乎都是爆滿的。
e. 樂
新加坡有很多人造綠地跟海灣,與其著名的高樓大廈為鄰,夜景非常的美,但是很容易就看膩了,但是它的高樓大廈每一棟都蓋得很有特色也很壯觀,基本上能玩的地方不算很多,而且國土也小小的,很多交換生一下子就探索玩了,但是是一個離東南亞各國都很近的中心點,所以其中的一個禮拜假期跟期末結束後多數的交換生飛到東南亞各國旅遊,以我自己為例,我其中假期去了馬來西亞,期末結束後花了兩個禮拜在東南亞各國旅遊,一方面機票便宜,另一方面可以再多多體會不同國家的風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