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 陳同學
一、系別、姓名: 土木所 陳同學
二、交換國家及姊妹校名: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學
三、交換期間:2018/01~2018/05
摘要:
摘要:
到新加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交換學生是一個很難忘的經驗,本文分別以第一部分的目的交代申請交換學生的動機與考量。第二部分的過程首先申請過程中所需要的準備,包含考取英語能力證明、申請過程等。第三部分介紹新加坡的各個方面和南洋理工大學的基本資訊和特色,以及在交換的四個月期間的生活與體驗,包含修習課程的經驗、校內課外活動、住宿、出國旅遊的經驗。最後再以個人的心得並提出幾點建議事項做總結,希望提供有用的資訊給需要的人。
Abstract:
The exchange program in NTU Singapore was a very wonderful experience for me. I'll share my experience as the following: First I will tell my purpose and motiv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xchange student. And then the procedure of it including things need to be prepared and the information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third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Singapore in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the food, the price in this country. Also the information of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nd my life there, including the courses I've taken, the events in school, and my experience of traveling abroad. The last part is how I feel about my exchange experience and some suggestions base on it. I hope this will be helpful for those who need in the future.
1. 目的
在國外較長時間的居住是一個難得的體驗,而學校的交換學生計畫是一個可以較無負擔達成的一種方式。而在過程中除了可以體驗過外的生活、學校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外,也可以認識許多不同國家的人,增進語言能力等,這些都是待在自己的國家較難有機會體驗到的。
在旅行的過程中也可以體驗許多新奇的事物,同時有更多時間可以了解不一樣的價值觀,並期許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有更多元的面向。因此我選擇在最後一學期交換學生,讓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有一個不一樣的經驗。
2. 過程
2-1 準備與申請
成大交換學生的申請制度是需要在想交換的學期前,提早兩個學期進行申請,如我是下學期交換,那在前一學年度的下學期就要申請了。將英語能力證明考到並準備好相關資料後就可以等待結果。
校內放榜後學校會送出申請,但正式的申請與錄取與否還要透過對方學校寄來的連結進行申請,這期間與之後有任何問題大多都需要自己用電子郵件與對方學校聯繫,成大校內只負責一開始的送出名單而已。我的交換時間是一月到五月,而正式的錄取通知E-Welcome Package則是在十一月底才收到,所以從校內的申請到確定錄取中間有相當長的等待時間。
確定錄取後需要注意南洋理工大學提供的各種注意事項,包含宿舍、簽證申請流程與時程。由於南洋理工近幾年新增了一些宿舍,所以現在所有的交換生都可以抽的到宿舍,許多人還住到了單人宿舍。而出發前學校也提供一份到達後的注意事項,有助於入境、交通和入住手續。
2-2 新加坡介紹
環境與氣候
新加坡地處東南亞中心地帶,建國至今53年,雖然面積小但國家相當先進且文化多元,種族除了華人外還有印度人、馬來人以及其他歐亞混血人口。而其地理位置處於熱帶而使得氣溫較高,但下雨天數多且多是午後雷陣雨,雨後會比較涼爽。交換前期的1、2月是新加坡較為涼爽的時段,後來有逐漸變熱的趨勢。
交通
國內捷運與公車算是相當方便,國內絕大多數的地方都可以用這兩種方式到達。跨國交通上北臨馬來西亞,有兩座橋連通兩國,因此走陸路就可以前往。而新加坡與周遭國家都不算遠,樟宜機場飛往各國的班機多且選擇多,許多周圍的國家包含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柬埔寨等,甚至澳洲都可以直飛抵達,很適合利用相對便宜的機票去這些國家旅遊。
飲食
由於國內的多元種族與文化,使得其在飲食方面也相當多元,可以吃的到許多道地的東南亞獨特料理、印度和馬來料理,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料理也都可以在新加坡看見。只是食物相對於台灣多了許多辣的料理,口味也偏重,如果不吃 辣或是無法習慣那就相當可惜。
物價
雖然新加坡的整體消費水準較高,但食物價格並沒有太高,校內的食物平均是3~5新幣,台幣比新幣約是1:22.5,平均約80多台幣。校外雖然比較高一些,但與台北相比許多東西的價格也相近。
2-3 南洋理工大學
學校介紹
學校於2018年的QS亞洲大學排行中奪得第一,顯示出這個學校在各個方面都有著相當好的水準。學校位於新加坡最西的區域,離主要市區和最東邊的樟宜機場有著一段距離,雖然公車和捷運方便,但交通仍要一段時間顯得有些遙遠。但學校建築與設備完善新穎,周圍樹木多綠意盎然,校內的各項設施與餐廳也齊全,書店、超市、電器用品與24小時影印也都在校內有提供,除走路外校內也有巴士可以搭乘,因此在校內生活並不會有什麼不便。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國際化,光是這一學期就有920位來自世界各國的交換生,在學期初齊聚一堂的場面非常壯觀。其中歐美國家來的學生就有70%,校內各國的學生一起上課,也讓我們有許多機會與各國的人交流。
課程
校內除語言課程外的所有的課程都是英語教學,其中比較特別的地方是課程大多由兩位以上的老師工同開設,且許多課程的上課模式是每周2堂的課堂講授與1堂的解題或討論課程,這是在國外較為普遍的方式。
課程全程錄影上傳,讓學生可以重複聽或是自行補課來學習,雖然可以讓學生在考前有較充分的準備,但也造成除商學院需計出席分數的課程外,許多其他系的課時常上課現場學生都寥寥無幾,以個人經驗甚至看到課堂實際出席的大多是交換學生,也是個蠻有趣的發現。
由於跨國雙向獎學金的要求,我修了四門課程,大多數課程的計分方式都是小考或作業佔一半,期末考佔另一半,不計出席與否且期末考的比重相當高,因此考試尤其是期末考就顯得相當重要。而課程內容算是蠻紮實的,一學期的內容也很多,如果要得到好成績就要花費許多時間,但是以通過而言不會太難。
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方面,學校有許多學生社團可以參加,學期初會有類似社團博覽會的活動,可以在那邊獲得資訊與報名。平常校內也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小型活動可以參與,而其中一個由學生組成的GEM Club 為交換學生舉辦了包含學伴計畫、離島出遊、美食品嘗等許多有趣的活動,活動中可以認識許多新加坡當地的學生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交換學生,非常值得。
除了新加坡內部和學校的活動外,出國旅遊也是交換期間非常重要的一環,趁著學校中間的假期或周末,可以結伴到鄰近的國家旅遊。較近的去過西馬的蘭卡威、檳城、吉隆坡、麻六甲、新山等地,體驗了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和馬來人的文化與美食。也去了柬埔寨參觀壯麗的吳哥窟,還跑到澳洲的珀斯、墨爾本、雪梨等地參觀許多美麗的地方,很高興可以和馬來西亞的好友和在學校認識的朋友一起旅行,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回憶。
住宿
而在學校的宿舍基本上是以雙人房為主,也有一些同學有抽到單人房宿舍,大家的室友基本上都是不同國家的人,我的室友則是馬來西亞人。宿舍有分有冷氣和沒有冷氣的房間,房間內有吊扇,但新加坡氣候炎熱,在沒有冷氣的房間有時可能會有點難受。宿舍的管理與環境整潔整體算是不錯,也會定期有一些活動可以參加。每棟宿舍樓下幾乎都有餐廳,不會感到不便。
3. 心得
對於交換學生每個人的目的或是感受皆不相同,可以是單純的體驗國外的生活,或是在學校裡面感受不同上課模式與國際化氛圍,也可以是透過旅遊讓自己增廣見聞。其中更有許多時間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環境與價值觀,反思許多自己在國內看到的事物以及對未來的想法。其中懂得尊重與欣賞不同文化的差異也是我學到的重要的一課,價值觀與生活模式並沒有優劣之分,許多時候抱持著尊重的心情,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體會。
4. 建議事項
1. 積極參與各類型活動:這是一種讓自己有更多機會體驗當地文化與交朋友的管道,且由於許多校內的活動都會有名額限制,不要猶豫不決及早報名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有趣的體驗。學校也有許多社團且都歡迎交換學生參加,可以至少嚐試一兩個社團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生在課餘時間的面貌。
2. 口語交流:不需要擔心自己英文不夠好而不敢說出口,與到任何事或有任何想法不妨嘗試表達看看。由於新加坡也是多民族國家,雖然官方語言是英文,但當地華人和其他各民族的口音時常也造成我們和他們彼此之間溝通並沒有非常流暢,時常也聽不懂所謂的Singlish。這時候會了解到語言只是一種工具,並非只有所謂的歐美正統發音才是唯一,能聽得懂其他口音的人說的話有時在國際交流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 時間管理:一學期四個多月的時間說常不常說短不短,包含修課與旅遊時常有許多事情需要完成,需要及早了解這些在自己心中的重要程度並分配時間。如果需要得到好成績,花費許多時間是必然的。但若認為其他課外的體驗比較重要,也需要安排活動與唸書的時間以免讓自己顧此失彼。在不熟悉的國外有時候做到比想像中困難,但事後也會覺得獲益良多。